标题: 《极简人类史》:宇宙视野下的人类史 [打印本页]
作者: gordon813 时间: 2016-12-9 10:26
标题: 《极简人类史》:宇宙视野下的人类史
《极简人类史》:宇宙视野下的人类史
[attach]986117[/attach]
语言,让人类与同样能使用工具的猿类相区隔;也是语言,让人类有了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发展智力的无限可能。
1903年,在一篇题为“世界是为人类而造的吗”文章里,马克·吐温写道:“如果埃菲尔铁塔代表宇宙的历史,那么它顶端的球形构造上,那层薄薄的油漆就代表着我们人类的历史,没有人会认为那层薄薄的油漆就是建造埃菲尔铁塔的目的。但我想有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人是宇宙的中心”,这种骄傲的观念自从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就不断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强化着。幸亏还有如马克·吐温这样的人,能时不时地给这种自傲泼点儿冷水。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目的仍不过是维持“人”这一独特物种的良性生活,而不至于因为自己的行为,很快受到自然的惩罚而已。
提起“大历史”这个词,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华语世界,这个词最早是由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创造的,他本人也凭借这个在当时极为新鲜的概念引发了国内读者持久的关注。这个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书写范式,让史学家将视野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不过,在《极简人类史》这本书里,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说的大历史显然不同于此,他试图将人类的历史置于从大爆炸开始的整个宇宙史的视野下加以观照。
过去,人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空间限制的所在。但后来人们发现,宇宙可能是一次大爆炸的产物,是大爆炸让时间从此开始了。而从大爆炸至今,宇宙的进化经历了大约138亿年的时光。对于人类而言,没有自己参与的历史,不过是一段极为漫长的前史。
在采集狩猎文明的阶段,虽然可考古的证据很少,但我们依然可以大致描绘出彼时人类的生活场景。甚至有学者根据一些基因证据估算出,在距今7万年前,人类整体的人口规模曾经缩减至几千人,而后才开始呈几何数量增长。但即使是在这个极为原始的早期阶段,按照考古学家的推论,技术革新贯穿了整个采集狩猎文明阶段。同时人类也开始向非洲以外的地区迁徙,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显现:大型动物开始灭绝,火开始被利用来烧煮食物。而且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人类的食物开始出现富余,这表明人类有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
之后,来到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农耕时代,人类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开始出现了城市和国家。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大规模战争频频展开,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之后是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世界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近代”,各种时至今日仍在影响我们生活的器物被制造出来,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观念革新的速度也如同物质层面的革命一样迅猛,前现代生活方式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摧毁。同时,人类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引发了两次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战争和其它形式的杀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革新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水平,互联网的发展更让整个世界进入了看起来随时可以同步的境地。
作者坦言,他的这部作品受到了霍金《时间简史》和麦克尼尔父子《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的启发。而与近期同样火爆的《人类简史》相比,这本脱胎于教科书的作品则显得更为言简意赅,“坐下来一两次就可以读完,时间紧凑得你读到结尾还能记得开头的内容。”这样的作品,跟当下人们的生活大概是更为贴近的吧。
从无意识的宇宙中诞生出人类这一极为特殊的物种,再到如今文明发展到几乎令一百年前的人类都不可思议的程度,最大的推动力究竟何在?作者认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正是语言,让人类与同样能使用工具的猿类相区隔;也是语言,让人类有了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发展智力的无限可能。不过我们也应该警惕,因为正是语言带来了观念的传播,也让人误信自己具有无限的能力可以用来改造甚至主宰宇宙。作者出版此书的初衷正是力图消弭这种“人类中心论”的诱惑,知道身为人类,我们能干什么,该干什么。
作者: 幽灵巡游 时间: 2016-12-9 23:19
交流与思考是:智慧生物文明诞生的基石!
欢迎光临 (http://zas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