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女演员之死》作者:[俄]邦达列夫【PDF】 [打印本页]

作者: lshen321    时间: 2017-6-11 22:44
标题: 《女演员之死》作者:[俄]邦达列夫【PDF】
[attach]1117472[/attach]

[苏联文学丛书]

《女演员之死》

作者:[俄]邦达列夫 翁文达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内容简介

  书名原文:Игра:据《Новый мир》1985年第1、2期译出:小说主要描写苏联著名导演克雷莫夫一生的遭遇和悲愤死去。

作者简介

  尤·邦达列夫(ЮрийБондарев ,Bondalev,Yuri Vasilievich)(1924~ )俄罗斯作家。1924年3月15日生于奥尔斯克市。出生于南乌拉尔的一个职员家庭,1931年随家迁居莫斯科。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一直在炮兵部队服役。曾两度负伤,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战后进高尔基文学院学习,1951年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后,即开始职业作家生涯。1949年首次发表作品。《两个营请求炮火支援》和《最后的炮轰》两部战争题材中篇小说问世后,以写战壕真实出名。长篇小说《寂静》,揭露个人迷信的危害。长篇小说《热的雪》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把战壕真实和对战役的全景描写结合起来。1970年与人合作完成电影史诗《解放》,翌年获列宁奖金。 70~80 年代,接连发表《岸》、《选择》、《演戏》(又译作《女演员之死》、《戏》、《新星之殒》、《人生舞台》) 3 部长篇小说,着力表现经历反法西斯战争考验的一代人在现代条件下的人生探索,其中前两部获苏联国家奖金。此外,70年代后还陆续发表以《瞬间》为总标题的多篇哲理抒情散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80~90年代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兼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综观邦达列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一是50—60年代,着力于战争题材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战壕真实”派和“全景文学”的代表作家;二是70—80年代,侧重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和探索,在题材和手法上都有新的开拓,对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迎光临 (http://zas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