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死刑犯的处置方式,最常见的就是砍头了,执行砍头行为的称之为刽子手,因为砍头是一项十分残忍的工作。所以据说这些刽子手们大都长相凶狠,十分摄人心魄,并且这些人大都是独自一人生活,没有子孙。
在晚清存世的照片中,不乏刑场照片,比如《辛丑条约》签订后,根据列强要求大批清朝官员就被在北京菜市口当众砍了头。说起砍头,可能只是一个处死人的方式,真实的现场也惨烈无比。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真实的晚清砍头的真实场景,由于是英国人现场记录,真实性毋庸置疑。那么,砍头究竟有多惨烈呢? 英国人密迪乐,担任广州英国驻华领事馆任翻译,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亲身来到刑场,目睹并记录了当地死囚受刑的过程。1851年7月30日,早上八点半,密迪乐和2位同事来到了广州的刑场---位于人口稠密的南郊闹市中。
死囚押到刑场,即令其就地跪下。死囚前方站着一个刽子手,手中持刀作待命状。这名刽子手叫“引刀”,目的是让死囚防前不防后,分散死囚注意力。另一个刽子手则趁死囚不备,突然出现在死囚身后,用平日训练的砍冬瓜、砍香火技能,瞄准死囚后颈,“咔嚓”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这是刽子手行刑的技巧。 可能有人会说,刽子手如此残忍,怎么会有人愿意从事这项职业。一切源自刽子手的收入很高,1925年湖南《大公报》记载了一名名叫邓海山的刽子手的故事。晚清时期的刽子手是个高收入职业,邓海山每斩一名犯人,衙门赏洋四元。这可是当时一个长工半年的工钱啊,看来犯人的脑袋也很值钱。除了“砍头赏”之外,邓海山还能捞“外块”。死者家属如果不想让死者身首异处,让他在脖子上断筋留皮,就得先给他好处。因为这活儿对技术要求更高,即要把头砍下,又得连着皮,还不能让监斩官看出来,这刀法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过,邓海山有这绝活,他干了一辈子刽子手,练出了绝招。
邓海山出师之时,师傅对他说:“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意思是,刽子手这行不能干一辈子,而且有“杀人过百,断子绝孙”之说。可他没有听师傅的,从入行一直干到大清灭亡,民国又干了几年,直到斩刑彻底废除他才失业。 失业后,他一人独居,没有人愿意和他来往,人们都认为,碰到他一天都会倒霉。而一辈子杀人,也在他心里留下种种阴影。每次砍完头,他都头也不回地离开刑场,到了县衙,还得让差役兵丁用竹板打屁股,以免死囚缠身。为了消灾免难,邓海山每天都吃斋念佛。而闭上眼睛,眼前就是刑场上那血淋淋的一幕幕。
邓海山刀法是很高的,他砍头从不让血溅到身上,以免招来晦气。有时他会反手握刀,在犯人不经意间刀已从犯人颈间划过,人头落地双目未瞑,嘴巴还不停地咬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