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医生:抑郁症开始时,大多有几个表现,但多数人察觉不到!

[复制链接]

黄金会员 - 等级≥学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是4月1日,张国荣已经走了16年。2003年4月1日,在香港中环东方酒店的24楼,被抑郁症长久困扰的张国荣一跃而下。
一代巨星的离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一种病——抑郁症。


平时总觉得抑郁症很远,但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小九身边就有抑郁症朋友,能真切地看见到他们的痛苦。
目前,抑郁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针对该病的诊治任重而道远。
但还有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很多误解,冷眼、中伤、又或认为他们是在开玩笑。16年前张国荣的纵身一跃,可能也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对你说ta抑郁,请一定要相信ta的痛苦——即使是在愚人节。
对抑郁症的“恶意”
有时候,抑郁症可怕的不是它本身,而是一些人的“无知”。
“从发现自己患有抑郁症到痊愈,我受尽了白眼。”
当远在老家的婆婆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之后,第一句话就是:“这不就是疯子吗?要去精神病医院的。”小溪说,她不怪婆婆,因为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她婆婆一人。身边的朋友,如小区里的某位阿姨不知道从哪儿得知她患有抑郁症,都一个劲儿的对她指指点点。
“有一次,我推着儿子在小区里转悠,楼上的一个60岁的阿姨恰巧迎面而来,一不小心我的手推车撞到她的脚踝。当下,她就破口大骂:『神经病,有病就去看医生,四周谁不知道你老公取了个你这么个神经病,真是造孽!』”回想起当初患病的经过,小溪无力地说到。
这个世界明显对抑郁症不够了解……


网上的“求助帖”,可见一斑。





主持人崔永元也曾经说过:
“我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社会上现在对这种病不了解,认为这没什么,就是小心眼、想不开,其实这的确是一种病。希望大家能知道,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得了这种病,你不要歧视他,要鼓励他去就医,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可能是抑郁患者
还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抑郁症是精神出现问题所致,更有不少职场人士认为,抑郁症是性格软弱的表现。
知乎有个问题叫:白给抑郁症患者一千万,他还会自杀吗?
这个题目里,也有着对抑郁症的误解。
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不是不断的开心、惊喜就不会患上或被轻易治愈的,它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人均患病率在4%到8%左右,它的发生有很多因素,比如有生物学因素,压力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外界因素,同时还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原因。
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生物学、心理和生活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任何人都没有免疫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生当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抑郁。
抑郁症有什么症状?
不开心就是抑郁症吗?如何尽早识别呢?
小九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吴秀华医师聊过,她提到,抑郁症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情绪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抑郁、沮丧,易哭泣,愉快感缺乏,典型有晨重暮轻的节律(早晨情绪更低落,傍晚有所减轻);少数患者表现为面带微笑、内心痛苦,即“微笑型抑郁”,此类患者自杀风险非常高;
·兴趣减退:做事提不起兴趣,没干劲,缺乏动力;
·精力下降:整天无精打采,即使没做什么事,仍觉体力不支;
·思维障碍:思考问题和联想困难,反应迟钝,觉“脑子像生锈的器械一样”,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
·自我评价低:自卑、自责,认为自己无用、无价值,甚至是个累赘;


·消极轻生: 感悲观绝望、生不如死,伴自伤、自杀行为;
·行动迟缓或激越:动作缓慢,回避社交,经常卧床、闭门不出;严重时不吃不喝、不语不动,发展“木僵状态”;或表现为烦躁、坐卧难安。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眠浅易醒;食之无味、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也有表现食欲增强、暴饮暴食、体重增加;性欲下降。
作为患者的家属及朋友,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对患者来一次“劈头盖脸”的教育,这是无效的,甚至患者可能因为无人理解而导致病情加重。
虽然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患者的体验,但是要尝试理解和支持患者,建议患者尽快治疗,减少抑郁症给患者带来的病耻感及压力,并防止复发;
多陪同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及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画画等)以调节情绪。


有人也提到,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不知是否需要忌谈“自杀”吗?
医生的回答是,对于存在自杀观念或自杀未遂的患者,一定不要忌谈“自杀”。
有些人认为谈“自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或导致“自杀”,或有些人认为说要“自杀”的人只是虚张声势、引起别人注意,认为他们不会自杀。
而有些人认为有自杀的患者是“懦弱、不负责任”的,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对于此类患者,有时会控制不住地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必须告知家属加强陪护,并进一步了解患者自杀的程度以加强防范,严防患者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其中尤其要注意扩大性自杀,此类患者自杀前考虑到其死后亲人无人照顾,或可能遭遇不幸或痛苦,出于对亲人的“爱和保护”,故而在自杀前先将亲人杀害后同归于尽,后果极其严重。


为了挣扎在抑郁症中的每一个生命,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消除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和歧视。
生活不易,谁知道下一个抑郁的,不是我们自己呢?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9 19:09 , Processed in 1.17224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