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在日本投降的战舰上,麦克阿瑟是怎样“羞辱”日本人的?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03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密苏里战舰上,签字仪式结束后,麦克阿瑟宣布:让我们祈求今后全球恢复和平,原上帝永远保佑和平,仪式到此结束。




仪式结束了,战争也就真正的结束了,衣阿华级的密苏里战列舰,它见证了这个最光荣的时刻,正义拥有强大的力量,那些残暴和无耻被无情的扫进了垃圾堆。

日本这个战争狂魔,变态杀手,被套上了紧紧的锁链。

签字仪式也是十分讲究,作为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将军不仅是一位勇敢,坚强,赋予冒险精神军人,他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花活、幽默。

最为人称道的是麦克阿瑟用了五支钢笔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这也一度被传为胜利的佳话。

除此之外,当时麦克阿瑟还有另外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安排。

当密苏里战舰停在日本港湾时,其上的两面旗帜格外鲜明。一面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这面旗帜正悬挂在美国的白宫之上。另一面旗帜上只有31颗星,这是当年佩里率领的战舰”波瓦坦“号上面悬挂的旗帜。我们知道,当年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的同时,美国人佩里率领4艘黑船来到了日本家门口,用舰炮轰烂了日本的家门,使日本签署了屈辱的条约。

现在,将近一百年了,美国人再次把战舰开到了日本的家门口,这一次,日本将再次签署战败条约,接受正义的惩罚。历史总是那么相似,起于美国战舰的日本,其疯狂的时代也将结束于美国战舰。

”密苏里“战舰是美军名将绰号”蛮牛“的哈尔西的旗舰,这是麦克阿瑟忠实的伙伴;另外,密苏里还是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故乡,麦克阿瑟这一举动也让杜鲁门十分欣赏,马屁拍得响不如拍的妙啊!

当然如果仅仅如此的话,那也就太小瞧了阿瑟将军的小心思了。日本投降是在8月15日,但是签字仪式则是在9月2日,这是日本传统的“忌日”,所以这一天同样成为日本法西斯的“忌日”,我们应当佩服麦克阿瑟的抖机灵。

可以说,麦克阿瑟将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安排这样一连串的“表演”,不仅仅是体现了美国人幽默的天赋,更是麦克阿瑟将军借此表达自己的喜悦行动。的确如此,这样的闪光点越多,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警告和羞辱也就更重。

不过,代表日本军部大本营签字的梅津美治郎才是此次的主角。在战争中狂傲残暴的日军,这一刻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他们被解下了佩刀,来到了铺着绿布的桌子旁,桌上放着干净雪白的投降书。看到此景的日本战犯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像战败了的公鸡一样,软的像一坨xiang。

签字时,梅津美治郎一直是站着的,他弯下了腰,颤抖的手握紧着钢笔,急促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日本是投降了,历史将记住这一伟大的时刻,连同一起记住的是他的名字,在日本军史上,这代表着耻辱的一幕,签字的日本人是他梅津美治郎。

轮到麦克阿瑟的时候,他悠闲地玩起了自己5支笔的游戏,安稳的坐着,写的不急不慢,很是享受这难得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徐永昌将军也代表中国签了字,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对于这位日本的总参谋长为何站着签字,向来说法不一。最大的可能就是日本人吓破了胆,作为和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共同坚持决战到底的代表人物,梅津美治郎在盟军发布《波茨坦公告》后,一直强硬的坚持战至最后一人,直到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

广岛原子弹的落下,促使日本天蝗紧急召开御前会议,但是一颗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击溃几十万日军的景象还不足以断绝日本挣扎的奢望,所以第二颗原子弹接着飞到了日本。在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后,日本天皇下达了结束战争的命令,这时候日本才真正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可怕情景。

联想到原子弹的可怕,苏军在德国的报复性行为,此时的日本军部惟有表现的毕恭毕敬方能让美国人手下留情,毕竟苏联人可是不会轻易放下恩怨的,此时得到美国的庇护,就等于日本的新生和存续。

所以,麦克阿瑟能坐着,梅津美治郎却万万不敢坐下。这真是对日本人最大的羞辱了吧,一个曾经的饿狼,现如今像软绵绵的羔羊。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6 10:28 , Processed in 0.82440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