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正版)作者:周竹本【EPUB】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

绿铜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老周十年IT、五年农场的创业经历。

  创业的热潮似乎总是集中在高新科技业,但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从IT回归最原始的农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就是老周!

  老周原名周玉堂,军校毕业后,做了10年IT白领,其间打过工、创过业,合伙的小公司被收购后拿到一笔不大不小的钱,却发现房子涨价的速度永远比赚钱的速度快,而且偌大的城市,却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张书桌,于是,他跑到广西的一个监狱农场租了三百亩地,开始了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的创业之旅。

  当大多数都市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偷菜”的时候,老周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上网记下玉米地里的点点滴滴,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初创时期的艰难,玉米丰收后的喜悦,广西大旱时的奋争,西瓜灾难之年的淡定,开创上海市场时兴奋,以及他对纯绿色种植的执著……

  老周的行动和文字打动了无数的网友,他在天涯社区的帖子点击率已经突破150万,是名符其实的网络热帖。这一帖子不仅在各大网站转载,而且被《南方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过。


【读者评论】

老周种的不是玉米,是梦想
评论者 huangxiaoqi2005:

按理说,是人就得有梦想,比如乡下人想进城,城里人想下乡。可是,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田园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金贵了。
就拿农家院来说不,周末体验体验,总算不错吧。可农家院的大锅菜,应景的土炕,甚至放个破旧的农具,怎么也看不出乡村的味道了,因为农家院的生活方式还是城里的,这些旅游景区的农民们已经离开土地很多年了。
那怎么办?阳台上种菜,哈哈,这个想法不错,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房子,而且还得够大,这个想法也不靠谱!
哪还有什么办法?难不成也跟老周一样,跑到山里去租五百亩地?更难,且不说我们有没有资金和经验,就是大片的土地都不好弄,所以老周说自己是幸运的,还能在监狱农场里边搞得五百亩连片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大多是小农经济,条块分割。跟大多弄弄一小块地,算算收入,也就是够吃饭的,剩余的收入还得去工厂打工,那我们还下什么乡啊?
所以啊,这就更显出老周的不俗,他不仅租到了地,还种得好玉米、习惯、豇豆,而且还把自己的性感西瓜运到了上海,把自己的原味1茶油搞到了淘宝店,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小屋子里把这些经历写出来,发到网上,后来才有了手头这本《从写字楼到玉米地》。

这个故事很惊人
评论者 一一: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他的经历让人吃惊,却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在“逃回北上广”的大潮中,谁又仔细考虑过这个很永恒的问题: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大城市的写字楼上待了很长时间后,他思考了,为自己定位了,找到了一条貌似很荒诞但又恨实在很广阔的路——玉米地。这只是一个观念,因为当我们正在写字楼里苦苦挣扎,过着“月光”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去想过这种剧烈的转变。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个清新的人生范例。一次华丽转身后,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这就是《从写字楼到玉米地》。总之,这个故事太惊人了,太容易让人思考了。

非草根的草根文学
评论者 小闵:

乍一看以为是一本草根文学,不以为然。看罢内容,却发现文中的老周并非真草根,他在北京也创下过一番大事业,在it界小有名气。可是,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从乡村来,总怀念家乡的山水。最后,他回到家乡务农,这个勇气可真不小。不过他在农业也做得挺不错,并且还悟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体悟智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百姓眼中的国家,一个百姓眼中的社会。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4 21:42 , Processed in 1.237143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