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娱乐综合] 72岁了,他依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孩子

[复制链接]

黄金会员 - 等级≥学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 壹哥

3月份的尾巴,壹哥想提醒大家,中国影迷月末即将迎来一场盛大的电影狂欢——《头号玩家》!
对于这部电影,全世界影迷都无比期待。
而这些期待,几乎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那个海报上最显眼的名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今年的斯导,已经是72岁高龄。
12年前的《世界大战》之后,他一直没有再动过科幻题材。
尤其是近些年跟汤姆·汉克斯合作的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包括去年大火的《华盛顿邮报》),更让大家觉得,似乎这位老人已经幻想不动了。
但是壹哥看过《头号玩家》后只想说一句话:
我们最亲爱的斯皮尔伯格,他的幻想从未停止。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他是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标签性导演,是他同代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生活》杂志)
“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电影制作人之一”(《福布斯杂志》)。
他大概也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好莱坞导演了,光是想想那些名字:
《大白鲨》、《E·T》、《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夺宝奇兵》系列、《第三类接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经历本身,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
1946年12月,斯皮尔伯格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一个美国犹太家庭。父亲是计算机专家,母亲是音乐家,家庭环境让斯皮尔伯格对技术和艺术同样着迷。
但更为吸引他的,是光影。
有时候有些特质是天生的,斯皮尔伯格对影像的偏好,似乎是上帝给他的礼物。
不到十岁——我们还在玩儿泥巴的年纪——斯皮尔伯格就开始制作一些“电影”。
12岁生日,斯皮尔伯格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台袖珍摄影机。他就用这台摄影机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微电影《最后的枪战》。
13岁,他开始制作一部长达40分钟的战争电影,《无处容身》,并再次获奖。
16岁,他自编自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独立制作的长片电影,140分钟的科幻片《火光》。
斯导人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就是科幻片。
接下来,他似乎走到了每个成功人士必须要走的路——辍学。大二的时候,因为采访环球公司经理的偶然机会,他获得了一份合同,于是决定辍学,开始投身电影事业。
1975年,《大白鲨》诞生了。
入行不到十年,斯皮尔伯格就成了好莱坞炽手可热的著名导演。
早期的“四大金刚”,《大白鲨》在全球引发了轰动,他开创了“暑期档大片”的概念,还是历史上第一个票房过十亿美元的导演。
之后的《夺宝奇兵》、《ET外星人》和《第三类接触》,无不在商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但是,有多少人喜欢他,就有多少人讨厌他。
粉丝们认为他将电影工业拉近了新的时代。而讨厌他的人,却认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把观众重新当成孩子,消除了讽刺、自觉的审美、批判性的反思。
其实在评论斯导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关键因素:他本身就是一位很个人化的导演。
他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会带出自己的真实经历,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正是这些经历,赋予了他最初拍摄的那些电影一种真挚的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
“ 我的电影都来自我无法说清的感受。但我不会真的分析它们。
在大脑中保存着整个电影故事是非常孤独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能帮上忙。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成为大人是什么感觉。”
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脆弱又敏感。他说自己每次从梦中醒来,耳边都是恶魔的低语。
黑暗的电影院,曾经被他认为是唯一感受不到恐怖的地方。
刚开始他的电影里,我们能很轻易得感觉到一种怪异的恐惧感。
比如《大白鲨》能拍得那么瘆人,就是来源于他自己的深海恐惧症。
斯皮尔伯格对情感,对家庭,尤其对父亲,都有一种无法挣脱的情结。父母离异后十五年,斯皮尔伯格几乎没和父亲联系,而是转向电影寻求安慰:
《夺宝奇兵》中,印第安纳·琼斯的父亲,就是他的搭档。
在之后的续作中,斯皮尔伯格又特意加进去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你还记得我们上次喝的东西吗?我喝的是奶昔。
父亲:是吗?我们聊了什么?
儿子:我们没有聊,我们从来没聊过。
这不就是斯皮尔伯格自己对自己的白描么!
同样,《第三类接触》里,斯皮尔伯格将一个家庭的离异,几乎完整重现了出来。
与其说他是个很个人的导演,不如说某种程度上他把电影视为亲人。
电影,成了他倾诉情感释放压力的唯一途径。
这是他创作上的习惯,也是许多人诟病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原因,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里,斯皮尔伯格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
“ 但我沉浸在“电影泡沫”中
因为我辍学,我的世界观限制于我的想象
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斯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电影上灌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他的电影,从来没有为了炫技而拍的。
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用斯皮尔伯格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拍摄的情感上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对于犹太人斯皮尔伯格来说需要空前的勇气,《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不在于它有多残酷,恰恰在于它有多温暖——
那个黑白人群中红衣的小女孩,还有辛德勒最后在火车站对犹太人喊着:“我的这块表还能救一个人!我这件衣服还能救一个人!我的车,还能救10个人,我做的太少了!”
至今为止,斯皮尔伯格从未停止他对人类历史上悲剧事件证据的搜集,包括卢旺达大屠杀,印尼大屠杀,还有南京大屠杀。
《拯救大兵瑞恩》公映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战的画面从未如此清晰得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时,牺牲一个小队去救一个人的讨论,至今为止还未停息。
当队长米勒拿着手枪对着坦克一枪一枪射击的时候。
亦或是当小队找到瑞恩,可瑞恩拒绝到后方的时候。
这些时刻中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战争电影脱离了《巴顿将军》式的全景式展现,而落到了一个一个的人身上——这是要比“诺曼底登陆”那场戏重要得多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最大的贡献,不是让电影卖的更好,而是让电影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更加温暖。而这,是一个孩子才能做到的——因为只有孩子,才会相信世界总会是美好的。
他年幼时遭受的孤独和恐惧,全部在电影的梦里被治愈了。
到了如今,72岁的斯皮尔伯格逐渐走向了人们批评他的反面:就在很多人诟病他把观众当孩子的时候,他却自己先变成了一个孩子。
很多人都记得电影《E.T:外星人》。主人公和外星人一起骑车,从月亮前飞过,有一种奇幻童真的美。
还有小埃利奥特和外星人的感情,外星人离开时那场经典的送别。
从《ET外星人》开始,外星人题材的电影出现了一抹人性的暖色,斯皮尔伯格的童心也一直延续至今。
前年的新片《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坦言,孩子第一,电影第二。
他的新片《圆梦巨人》,是拍给孩子看的,也是拍给有童心的大人看的。
他曾经在谈到童心的时候说过:
“ 在你的内心中,必然保有“童稚”的一面。我认为那是很关键的,因为当你是孩子,你看到世界在你前头——你的人生还在前边而不是身后——因此理所当然,哪怕在悲剧和人生磨难的题材中,我也要把我童年的那一面拿到前边,放在中心。”
选择《圆梦巨人》主角的过程,竟然是在拍摄《间谍之桥》时,看到马克·里朗斯亲切可人。
用斯皮尔伯格的话说,他一微笑,我们都笑了,于是当即决定他出演圆梦巨人。
一部充满童真的电影,真实情况也这么童真,经历了很多严肃复杂的主题之后,斯皮尔伯格可以说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到了自己的初心。
孩子气,是对功利的反对,是对内心的追寻,尤其到了晚年,看起来更像是斯皮尔伯格特有的无惧无畏的浪漫。
而《头号玩家》,似乎还会把这种浪漫放大,再放大。
从已经曝光的预告片中,壹哥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童年元素。在昨天的提前观影上,所有观众都在像孩子一样发出阵阵欢呼——大家就是喜欢在斯皮尔伯格造的梦里当小孩。
毕竟,第一批90后都被人说老了。
而真正的老人斯皮尔伯格,依然还是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孩子,他的童年还没结束,他的梦,还没醒来。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9-21 17:32 , Processed in 1.31325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