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手机致癌,是谣言还是事实? 2018年11月1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下属的国家环境卫生研究所(NIEHS)辖下的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联邦研究小组,郑重发布了手机辐射对小鼠健康影响研究的最终报告,宣称有明确证据表明,暴露于 2G 和 3G 手机中使用的高水平射频辐射(RFR)会导致雄性大鼠出现恶性心脏肿瘤,还有一些证据表明辐射暴露下的部分雄性大鼠的大脑和肾上腺也出现了肿瘤。 2017年全球手机用户数量突破50亿,2/3的地球居民都拥有手机,若是手机辐射和癌症发病率确实扯上了关系,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哪怕只是非常微小的上升,其公共健康影响也是巨大的。 “手机致癌说”,大有凭借NTP这份报告卷土重来之势,众说纷纭间真相何在? NTP报告的来龙去脉 NTP的前研究主管Christopher Portier自诩这是进行得最严谨的手机对动物影响的评估实验,足以成为人类探索癌症的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实验。这有老王卖瓜之嫌,但不得不承认这自卖自夸基本客观属实。手机辐射的暴露安全问题也是FDA的职责范围,FDA于10年前斥资2,500万美元,启动了此项研究。 科研人员精心设计建造了反射鼠房,保证当时手机常用的2G和3G频率,GSM和CDMA频段的手机辐射,能够均匀分布在房间内,他们吆喝来了3000只大鼠、小鼠分批上阵。其中大鼠选的是常用于安全性试验的Sprague Dawley大鼠,雌雄各半。 实验模拟人类打电话,打一会儿歇一会儿,辐射10分钟,休息10分钟,一天实验18个小时,累计9小时是开着辐射装置的,一周7天,天天不间断,实验鼠从娘胎肚子里开始,直到垂垂老矣,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连续辐射两年。 而两年,就是鼠的一生。 辐射剂量用比吸收率(SAR)来控制,所谓比吸收率,就是单位时间和单位生物体质量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具体到手机,用糖盐悬浮液来模拟头内组织液,通常是指贴脸和倾斜两种标准电话距离下,单位质量头部吸收的微波辐射能量平均值,以6分钟为计时,计量每公斤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测量用的探头是一个接收天线,接收的是电磁辐射能量,得到测试数据后,还要经过复杂的算法处理,才能得到SAR的值。 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欧洲标准2w/kg,一个是美国标准1.6w/kg,中国遵从世卫组织推荐的欧标2.0W/kg标准。这些实验鼠暴露的SAR值分别为0,1.5,3,6 W/kg,每个鼠房的辐射剂量会随着鼠的体重同步增加,确保单位体重的吸收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不变。 持平而言,这个实验设计已经足够精巧了,但负责该项目的副主任John Bucher在NIEHS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自我批评。实验鼠全身都处于射频辐射中,而人类主要暴露在靠近手机所在位置的特定局部组织中,同时研究中鼠的最低暴露水平相当于美国手机用户允许的上限,最高暴露水平则是标准的4倍;另外2G和3G是当年的标准,现在人们更多是暴露在4G网络和Wi-Fi下。 实验结果:常用手机并不会导致脑癌? 历时两年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1 被辐射的雄性大鼠有2%~6%的几率患上心脏神经鞘瘤,这是一种罕见的心脏恶性肿瘤,这种肿瘤会影响包绕在神经纤维周围、形成髓鞘的神经细胞,辐射量和发病率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2被辐射的雄性大鼠有2%~3%的几率患大脑肿瘤,没有呈现剂量反应关系; 3没辐射的雄性大鼠一只都没患上心脏和脑两种肿瘤; 4雌性大鼠和雌雄小鼠得不得这两种癌症,和手机辐射没关系; 5受辐射鼠比没辐射鼠存活时间长。 这耗资不菲的实验结果,正着看,反着说,都信手拈来的标题素材。“美国科学家实锤了,常用手机会致癌”,“美国科学家意外发现,多玩手机延年益寿”,“手机分性别,女的随便玩,男的会致癌”。 书归正传,尽管在动物模型的人类模拟上有瑕疵,但研究组认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我们认为,射频辐射与雄性大鼠肿瘤之间的联系是真实的,外部专家也同意。”说到外部专家,就要说一下2016年5月26日的事,那会儿的NTP研究组按捺不住拯救手机深度用户于水深火热中的急切心情,在bioRxiv上预先发布了部分研究结果:手机频率的辐射会使雄性大鼠更容易患大脑和心脏肿瘤。论文附录上有5个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但5 个评审专家中的4个是质疑偏否定的,比如质疑正常实验鼠会有一定比例罹患脑肿瘤,但这研究的对照组中一个脑瘤都没有。NIH外部研究办公室副主任Michael Lauer在评审意见中直接认为实验说服力不足,比如受辐射实验鼠活得更长,少数阳性结果可能是假阳性。 最终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前面提到的项目副主任John Bucher说:“我们的最终发现与我们在2016年发布的结果是一样的。早期发现和后期研究均表明,在雄性大鼠的心脏神经鞘瘤的发病率上存在着数据的显著差异。”他们最终说服了外部专家小组,专家们今年 3 月25日到 28 日关起门来认真审查了整个研究结果,讨论了3天,最后意见是手机辐射和心脏神经鞘瘤的相关性可用“明显的证据”,脑胶质瘤则用“一些证据”来准确表述。最终NTP报告的措辞充分尊重了专家组的意见。 手机分性别:女的随便玩,男的会致癌? 至于为啥辐射就是和雄性大鼠过意不去,John Bucher认为可能是因为雄性大鼠个头大比雌性老鼠和小鼠们吸收了更多辐射。 为啥外部专家小组的专家们2016年时还是质疑的,现在都基本支持了呢?不仅是NTP小组更完满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或许还来自于另一个研究。意大利拉马齐尼(Ramazzini)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跟踪研究了近 2500 只大鼠,观察它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远场辐射的影响。所谓远场,近似于无线射频辐射,包括我们生活里所有能发出类似手机辐射的物品,比如路由器、微波炉、基站等等,NTP研究的时贴近我们的近场辐射——手机。结果是激动人心的,可以理解为意大利科学家重复了美国NTP的结果,意大利的雄性大鼠的心脏神经鞘瘤的发生率也比阴性对照组的不辐射雄性大鼠高得多。 美国科学家实验没能坐实手机致癌 2011年5月24日,来自14个国家的31名科学家齐聚法国里昂,在的会议室里,讨论了整整7天,终于在5月的最后一天,严肃地向全世界宣布:长期、高强度使用手机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并将手机辐射打入了“可能致癌”的2B类队列中。 “2B”,当然不是二傻子的意思,而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照致癌证据的充足程度(敲黑板:这分类不是按照致癌强度的强弱),把致癌物分为5类,1类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没得跑的“确认人类致癌物”,比如烟草。2A类是“很可能人类致癌物”,人的证据有限,动物证据充足,比如红肉。2B类比2A类的证据更弱一些,属于“可能人类致癌物”,人和动物证据都有限,或人证据不足,动物证据足,比如泡菜和咱们的手机。3类“可疑人类致癌物”,啥证据都还有限,或者只是动物证据足,无法归类,比如染发、印刷油墨、滑石粉等。 4类则是“很可能不致癌物”,仅是根据资料的一个推测,有且仅有一个叫做“己内酰胺”的做人造革等的化工原料在列。 对于 1 类和2A 类的致癌物,国家层面而言,该出手时要出手,会出台控烟、限酒等公共卫生应对政策,降低人群暴露水平。个人角度来看,当然是努力响应国家号召做个好公民,尽量减少这些致癌物暴露的机会。但是,对于手机发射出来的射频电磁场这样的 2B 类致癌物,监管部门还不必出手,个人防护行为也属自愿进行。通俗地说,香烟上会强制印上“吸烟有害健康”,手机开机则不会强制跳出“手机致癌”的字样。手机虽说上了“2B”花名册的事,除了带动了一款防辐射内裤热卖之外,似乎没多大动静,因为这黑名单的冤屈还是能说清的。 世卫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言人Veronique Terrasse表示,在 NTP 提交最终报告后,他们可能会对这一定义进行重新评估。现在看来,鉴于美国NTP报告的自评和他评,最多只是给当初手机荣登“2B”致癌物黑榜再增添了一点动物学证据。但实验鼠只是鼠而已,况且截至目前有近20项动物研究,就致癌这一项来说,实验结果大多都是“不致癌”。 雄性大鼠罹患风险增高的心脏神经鞘瘤,类似于人体内的一种叫听神经瘤的良性肿瘤,涉及连接耳朵和大脑的神经,之前一些研究认为这和手机辐射有关。不过NTP项目的研究人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都说研究结果并不能外推到人,所有结果都没有让说服自己和家人改变手机使用习惯。 科罗拉多公共卫生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Jon Samet没参与其中任何一项研究,他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综合来看,这些发现证实了射频辐射暴露对大鼠具有生物学效应,其中一些与致癌有关。然而,是否对人类同样有风险,目前还没有定论。” 2004年欧洲一项人群研究发现,连续10年平均每天30分钟使用手机,罹患脑胶质瘤几率可增加40%。 但丹麦对42万余名手机使用者跟踪调查,把使用者们的名单和丹麦全国癌症记录名单比对分析,结果认为使用年限不论长短,都不会增加任何肿瘤的发病率。 可是,瑞典科学家2008年对和丹麦相似人群的调查,又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发现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比普通人患上听神经瘤的几率高出20%。 欧洲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进行了8年,目前还在继续对25万名手机用户持续跟踪,时间跨度预计为20到30年,就想摸清楚手机是否增加了患癌风险。 科学家在默默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使用手机的正确姿势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独善其身呢? 首先心态要平和,各国科学家不会一条心和手机过意不去,之所以年复一年地找致癌证据,就是因为手机是距离人最近的电磁辐射源,加之手机几乎成了人类二十年来集体增加的一个器官,尽管辐射微弱,对人类健康负责任的科学家,还是不得不持续进行风险评估。焦虑得想砸了手机是不可能的,二十四小时把手机捧在手上也是不可取的,心平气和养成用手机的好习惯,就能有效规避风险,享受现代便利,科学家最后得个啥结论都无关紧要了。 手机辐射风险和辐射源强度、辐射距离、累计辐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 一则,要买非山寨的与时俱进的合格手机,美国科学家正忙着把鼠房老掉渣的2G、3G更新换代,现在都主打4G了,5G呼之欲出,新的好手机能有效减少辐射暴露量。 二则,减少使用时间,打电话长话短说,更重要的是能用笔记本电脑处理的事就别麻烦手机,我们手机上网时间远高于电话和短信。 三则,保持至少20cm距离,能用固话不用手机,能用耳机就用耳机,能用免提就用免提,记得iPhone4刚出来时有个使用提示,就是和人体保持15cm的距离。 四则,儿童尽量不用和少用,因为儿童颅骨薄、脑组织代谢旺盛,辐射吸收约为成人的2倍。英国告知所有16岁以下的学生,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才能使用手机,法国则是校园内所有区域一律不准使用手机,限制手机使用一举两得,减少辐射暴露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成绩,相当于每周补课一小时。 五则,记住些小常识,信号弱的时候不要打手机,可减少辐射;接打电话时换手、换耳接听,避免同侧大脑受过多辐射;打手机时不要走来走去,频繁移动会造成接收信号的强弱起伏,引发不必要的短时间高功率发射;手机拨电话时辐射强,对方接听了再贴近耳朵, 通话结束时后挂电话,是礼貌是真爱,因为被挂电话的一方,被挂机瞬间产生的辐射量会明显升高,所以要么先挂断,要么说了再见就把手机移到远处等对方挂断。 总而言之,正如美国FDA设备和放射卫生中心主任杰弗瑞·舒仁说的那样,目前的手机辐射安全值在保护公众健康方面仍可接受。因此,手机致癌目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而手机致死、致残则是不管你信不信,血淋淋的事实都摆在那里: 有父母只顾玩手机,没看护好孩子,导致孩子溺亡、坠亡的;有不同年龄段成人、青少年玩手机,不看路坠亡的;为了手机自拍出满意效果,踩空坠亡的更是时有发生。另外,驾驶汽车时哪怕使用免提和蓝牙耳机,交通事故风险会增高4倍。 这些和手机有因果关系的伤亡,不劳烦大鼠小鼠,不劳烦流行病学家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真正要当心的手机之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