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现代文学] 《兄弟》(上+下)作者:余华【TXT】

[复制链接]

玄铁会员 - 等级≥主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余华小说对命运,尤其是悲剧命运的探讨和叙述很精彩,从他两部最重要的作 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体味得到。同样是对命运的探讨,之前作品体现出的 叙事风格到了《兄弟》之中却体现出重要的转换,从冷漠的写实主义转换成黑色幽默的运用 ,在平实的写实中熟练运用反讽技巧,以及整部作品体现出的寓言化特征,都使《兄弟》与 余华此前的作品大异其趣。
  关键词:黑色幽默;反讽;寓言化 ?
   余华的小说《兄弟》出版以后,理论界有一种批评的声音,说这部小说显示了余华写作 的江郎才尽状态。批评者说这部作品很难让人感觉到令人期待10年之久的那种兴奋,没有超 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甚至连《在细雨中呼喊》都不如。我们觉得这种观点是值 得 商榷的,因为这部作品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的一种变换。余华娴熟地运用黑色幽默、反讽等 叙事技巧,以寓言的方式重塑了近40年中国人的心灵史,也对命运、权力关系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
  一、叙事风格:从写实到黑色幽默
?
  余华小说对命运,尤其是悲剧命运的探讨和叙述很精彩,从他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体味得到。同样是对命运的探讨,《兄弟》的叙事风格却较之 前的作品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冷漠的写实主义转换成黑色幽默的运用。?
  写实主义,一方面来源于余华的写作偏好,另一方面缘于写作素材逻各斯主义的自然铺 垫发展。有人说余华作品体现出的冷漠让人感到酸辛,不管作品主人公命运怎么样悲惨,比 如福贵(《活着》中的主人公)先后失去多位亲人,但是作者的笔调仍然是那样的无情和冷 漠,没有体现出作者的任何主观情感。这种写实主义与余华先锋作家的身份是一致的,然而 在《兄弟》之中体现出的写实风格却是作者浓墨重彩主观渲染的,带有强烈的黑色幽默成分 。李光头因为偷窥女人屁股演绎出的将近50万字的传奇故事,在以透露刘镇美女林红的屁股 秘密为交换条件的诱惑下,刘镇那些平日里面就对林红心怀叵测的男人们不惜用三角五分钱 一碗的三鲜面来交换,使得李光头在营养极其缺乏的年月里不用花一分钱,白吃了50多碗面 从而吃得红光满面,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黑色幽默。李光头的性早熟、到医院做结扎手术 、后来成了县里GDP来源,一连串的安排,足以让人忍俊不禁,笑声又能戛然而止,正是黑 色幽默的魅力所在。李光头在破落无依无靠的时侯,孙伟带着他整日游走在刘镇的大街小巷 ,一问一答地说“问苍茫大地啊,谁主沉浮呢?"。?①眼泪就在这样的滑稽闹剧之中不自 觉地流向嘴角,让人尝到苦涩的味道。?
  《兄弟》中黑色幽默的广泛运用,体现在文革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两个阶段的大部分叙事 之中。这部分叙事,都是事物本身既有的乖离成分在起作用。黑色幽默和喜剧成分两者有共 同之处,那就是事物自身表象和本质之间是乖离的。但是喜剧成分是作者通过笔触去夸大那 种乖离,也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的意思。但黑色幽默是在 展示事物的本质过程中,不刻意夸张和运用其他写作手法,仍然以写实的笔法,让读者去体 味那种荒诞不经,在笑的背后,隐藏着心酸。所以,从故事的整篇来看,黑色幽默贯穿其中 ,然而在具体篇章构成中,作者却做到了取舍有当。?
  比如写李光头母亲和宋凡平之间感情方面的事情,余华是抱着一种欣赏、一种同情去描 写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些悲壮的结局也让余华渲染得异常凄美,就没有一点黑色甚 或调侃,完完全全一种写实的笔法。在写李光头和宋刚这对兄弟之间友好、体贴的关系时, 余华也是很投入感情地叙写。与此相反,在文革前后,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政治运动所左 右,变成了异化的他人即地狱的关系时,那种黑色幽默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当改革开放以后 ,李光头运用种种手段赚钱、当全国处美人大赛前后人们被名利羁绊出卖自身换取名利,人 心完全物化之时,黑色幽默在揭示事物内在的乖谬的深刻性上,让人有一种舍此无他的感觉 。?
  黑色幽默的运用,是余华对题材特殊性的把握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决定的,也是区 别于10年前那些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黑色幽默让人不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然而又促使人们 思考。在具体的真实和整体的虚幻背景下,让人体味历史和虚构,体味文学与真实的关系。
??
  二、叙事技巧:反讽在作品中的运用
?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施勒格尔认为,反讽的文学创作就是作家必须认识到这样 一个事实:“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凭借一种矛盾的态度才能抓住其互相抵 牾的总体性。"?②因此,作家对其作品感到矛盾的心理:他凌驾于作品之上,将作品中的 世 界、人物玩于股掌之间,“滑稽态度就是对无际无涯的疑团混乱的一种清醒的认识。"?③ 反讽 由于与其力图拯救人类灵魂的主张相联系,成为人生与诗合一的重要手段,所以具有了形而 上的色彩。?
  《兄弟》的语言,没有《活着》朴实和一针见血,也没有《在细雨中呼喊》那么诡异嚣 张,但是细读起来,能够明显看到余华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找到一种娓娓道来的写作快感, 他沉浸在叙述的乐趣中不能自拔。《活着》,从头到尾几乎一件一件地血腥堆积起来,让人 无法呼吸,非常沉重。《在细雨中呐喊》和《许三观卖血记》却是沉重中散发出叙述的妙趣 横生。而《兄弟》明显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所有的苦难他都在用一种轻松的文字叙述,沉 重依然存在,我们却可以自由呼吸。苦难的人,从事件里面看到苦难;幽默的人,看到屁股 和性欲的叙述,一定乐不可支;阅历丰富的人,也会会心的微笑。掌握这样的语言节奏,关 键在于余华找到了一种叙述事件、尤其是矛盾事件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小说《兄弟》中语 言所具有的张力。?
  这种反讽语言的张力,首先表现在细节刻画方面,带有白描色彩。在伟大舵手的指引下 ,孙伟脱口而出的“问苍茫大地呀,谁主沉浮呢?",不更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效果么?一 个 半大孩子,后面跟着一个更小的可怜虫,半大孩子偶尔甩甩长发,闲逛在刘镇的大街小巷, 偶尔念叨出伟大领袖的一句词来。这样一个场景,的确是神来之笔,反讽意味之浓,无以复 加。?
  余华运用反讽技巧,大部分都是在故事情节的对立和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来完成的。《兄 弟》上部中探索的是政治运动、亲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充满了诡异色彩。尽管这个世界已 经变得很疯狂,但是维系兄弟两个的亲情却还是让他们感到彼此的存在,那种亲情已经冲破 了政治运动的藩篱,让这对既非同父又非同母的兄弟之间患难与共。不管如何斗争,毕竟, 异化的还只是一种政治氛围,人们不过是互相斗争、上演着高级动物们的本性而已。但是, 《兄弟》下部中探讨的改革开放以后,物欲横流的现实,已经把这残存于人类良知中的一抹 温情冲涤得荡然无存了,让我们看到的是资本积累初级阶段那种残酷、无耻以及无常。?
  余华运用反讽艺术,贯穿在重大事件的叙述上,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流淌在文 字背后的深层思想之中。县里的男人们都穿上了李光头从日本倒腾回来的二手西服,他们为 了显示衣服上面的绣着的姓氏高低贵贱争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县长和民政局长这样的大员们 ,也都无一例外。这一事件叙述,反讽艺术深刻地揭示出一个民族的悲剧。简单的二手西服 ,就让我们的百姓们忘乎所以,还要品尝出一些滋味,无异于鲁迅先生笔下能说出茴香豆的 “茴"有五种写法孔乙己的形象。李光头的发家经历,更是充满了魔幻色彩,这个当初在县 政 府门前摆了几座垃圾山的粗人,就是发了垃圾的横财,之后他远走日本,运回来成船的二手 西服,建立了中国二手物资集散基地。?
  作者驾轻就熟地抓住了事物的矛盾方面,对反讽的成功运用,不留痕迹地推动着情节的 延展。宋刚的变性与李光头的自戕形成了一种对照,耐人寻味。李光头的结扎,带有一种深 深的原罪意识。这种自我否定,是对自身的不满,也是对梦中情人的一种表白,带有一种悲 壮色彩。虽然余华对李光头这一做法只是以一种嘲弄的口吻来叙述,似乎这个浑人这一做法 不值一提,但是比较稍后宋刚的变性行为,就可以见出这种主动的自戕是带有一种尊严的赎 回意识。相比较,宋刚带上假乳这一行为,是在受骗上当的情况下,不自觉造成的。最为典 型的是处美人大赛前后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乱世中国的“春宫图"。
??
  三、叙事分析:《兄弟》主题的多样性
?
  文革对中国社会进程的负面影响也许只有历史可以见证,但是那段历史是一段残害心灵 的历史,对国人心灵的戕害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了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里 。余华是1960年生人,可以说是文革的亲身经历者。新时期文学中,“大墙文学"是一道独 特 的风景。主要就是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一些作家,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写出的一段反思, 其中不乏真实的人生经历。很多中国人做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且是莫名其妙地被打倒,这件 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文革前后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刘镇,是一个经济落后、文化闭塞、娱乐单一的小镇。李 光头作为一个不争气的男人,在这个世道上却混出了名堂。刘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扭曲 的图景。这样的扭曲,体现在文革中人和人非敌即友的二元对立中,体现在人们面对不幸的 麻木中。这个刘镇是当时中国社会每个单位的缩影,刘镇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个时代 人和人关系的浓缩。文革使人变成了非人,成了告密者的天堂,成了卑劣者的通行证。世界 当代史上,没有哪一段历史比得上那一段更黑暗。?
  文革造成了空前的人间悲剧,政治迫害成了道德沦丧的唯一缘由,在政治迫害面前,人 伦五常统统都被抛弃掉了。为了政治清白,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同学战友朋友可以脱离关系。 人和人之间正常的关系被政治第一所取代了,在政治和组织面前个人没有秘密,完全是一种 畸形的异化关系。诬陷、告发、各种陷害手段应有尽有,诚信尽失,也造就了目前国人道德 素质低下的现状。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没有一味地像以往那些作家一样流露出主观的批判意识 ,他是把那种深沉的思考和悲愤的辛酸凝结在了荒谬的现实中,以一种带笑的眼泪还原出那 段非人岁月中异化的人际关系。余华的思考并没有像有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把偷窥 女人屁股作为津津乐道的谈资,而是把在现实里面发生的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写了出来, 但是在那段异常的岁月里这件事情本身却有了发生的可能性,正是各种乖离,使这种写法取 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 物质的发达,如果是以道德的沦丧作为代价,那么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兄弟》这部 作品中描写的哥哥宋刚和弟弟李光头,与其看成是两个互补型的人物,不如看作是一个人的 两面性。宋刚代表的是暴露于阳光之下的一面,然而却不断扭曲、发霉、变形,不得不在这 个世界上消失。李光头代表的一个人阴暗的一面,但是却不断发达、壮大、辉煌。当人性在 外界权力的压迫下,失去了阳光一面的时候,阴暗却无法独自存活。余华安排这样的结尾, 是带有余氏特征的寓言式的安慰性结尾。寓言化色彩,是余华小说另外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也是他以命运探讨作为文学主题的必然选择。命运多舛,关键就在于决定命运无常的多样性 ,而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凭借经验和理性,固定的经验、理性难以和万变的不确定性、他人 化相抗衡,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人生的有限性又促使人们不断地对命运进行探索,试 图寻找背后的隐秘。文学的魅力,其实就体现在不确定性上。李光头性欲来得那样早,消失 得那样奇怪,寄寓了余华对《兄弟》这部作品主题的一种表达,或许可以这样描述:当一个 人的生物本能爆发的时侯,是一种自然选择,然而其延续和发展却是社会性的。??

注释:?
①余华.兄弟(上部)[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92.?
②③转引自金元浦,吕卓红.观点 文学2005[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0.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俺下过您的E书了,谢谢啦 。。。查看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6 09:17 , Processed in 1.073926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