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制 毛主席拒受大元帅军衔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328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灰铜v1_03紫铜v1_03紫银v1_01灰铜v3_01紫铜v2_02绿金v3_01绿银v3_02绿金v1_01绿铜v3_02灰金v1_04红铜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放军恢复军衔制的台前幕后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1965年撤销。后来,为便于军队的管理和指挥,加速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88年又恢复了军衔制。下面就我所知道的我军实行军衔制特别是恢复实行军衔制的一些情况作简要回顾。
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制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根据这个条例规定,我军从1955年9月起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批苏修”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军衔制”也作为反修、反资产阶级特权的一个标志,将其取消。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军衔制取消后,我军军装都变成了“一颗红星、两面红旗”,解放军变成了“认人认职不认衔”的军队,干部、战士在军服上唯一的区别是干部服上衣为四个兜,战士为两个兜。在取消军衔制后的20多年中,造成领导指挥体系的诸多不便。战场上,当建制被打乱时大家都不知道该听谁指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吃过大亏。再有,就是我军人员到国外访问,对方在接待规格上缺乏相应的标准,很不利于我们进行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对此,我深有体会。“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我在军事学院工作,随萧克院长出国访问时就遇到了军衔问题。萧克是我们军事学院院长,我担任副教育长。到伊朗时,那时他们同美国关系很好,也按照美军的一套实行军衔制。人家接待我们时,就问我方人员,萧克将军算什么衔,属于哪个等级,我们不好回答。到巴基斯坦也是一样。我们出去同外国军队接触的时候,对方在迎接我们代表团时,双方都感到军衔是影响交往合作的一个大问题。
1980年3月,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根据这一提议,1982年初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正式作出了恢复军衔制的决定。
实行军衔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对我军来说,便于指挥,便于作战,便于管理。我军实行三化,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军衔制就是正规化的内容之一。实行正规化,就有必要把过去取消的军衔制恢复起来。第二,为了鼓励先进。因为有人会提前晋级,军衔作为外在的标志,可以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第三,便于国际交往。其他国家军队都实行军衔制,相应地我军有了军衔制,在国际军事交往时才比较方便。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3年5月,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恢复军衔制的准备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直接领导,余秋里(总政治部主任)、杨得志(总参谋长)、萧克(军事学院院长)、王平(总后勤部政委)、朱云谦(总政治部副主任)为召集人。领导小组共有10余位成员,都是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有20多人,都是从全军各大单位抽调来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西山。我当时是军事学院副院长,担任“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负责落实恢复军衔制的有关具体工作。办公室下面设了三个小组,即军衔小组、文职干部小组和预备役军官小组。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就研究新的军衔如何设置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军的军官军衔制实行的是四等十四级,现在恢复军衔制该设多少,为此我们去请示邓小平,最后确定下来是三等十一级(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将军衔设为三等十级)。三等就是将官、校官、尉官;十一级是将官四级(一级上将实际未授予),校官四级,尉官三级。邓小平定下这个原则之后,我们按照这个原则分头展开工作。首先是进行学习。学习我们原来实行的军衔制,还有现在各国的军衔制,把中外关于军衔制的材料拿来对比,综合起来研究。我具体负责授衔的条例编写工作,就反复研究思考:现在军委决定要实行军衔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条例来实行?我们以前有元帅、将军、校官、尉官四等,现在实行新的军衔制,怎样体现我军的特点,又要和世界接轨。到底什么人可以授上将,什么人可以授大校,什么人可以授上尉,等等。为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我们认真地搞了些调查研究。我们办公室的同志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省军区、野战军,听取、吸收了部队广大官兵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三个组形成了三个材料,就是三个条例,《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条例》、《预备役军官条例》草案。编好条例,由上级批复之后,我们带着条例再到一些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同有关领导同志反复交换意见,回来讨论,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再向军委上报。
兼任军职的地方党委书记不授军衔
草案上报之后,当时就发生了一些问题,年轻些的干部要求同职同衔。对此,邓小平明确指示,军职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对一些年轻干部,德才兼备,他的职务可以高一些,军衔可以低一些,这样便于培养接班人。总部的领导,正职是上将,副职可以是中将,也可以是少将。大区级正职可以是上将,副职可以是中将,也可能是少将。这个原则对搞好内部团结,鼓励年轻干部成长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我们举行办公会议时,有两位较年轻的同志在会上提出,既然组织上想把年轻干部提拔起来,应该同老同志一样,享受同职同衔。当时,会议是由杨尚昆主持的,我就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服他们。我说,一些年轻的同志提上来了,提到军级的岗位来,他还有机会晋级的。我们写条例遇到这个问题时,以及后来授衔时做思想工作时,都用这个原则。余秋里后来曾提出,是否将这个原则扩大些,放宽点儿,放到师一级。大家研究了一下,考虑到放到师一级,可能还是有问题,最后就没再提。
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我们有一位离休的高级干部要求穿军装,但后勤部又没有军装可发,也没向他解释,这位同志就给中央发了电报。他在电报中提出,不仅仅是军队离休老同志要穿军装,连地方党委书记兼任军职的也应享受军队一样的待遇。这个电报发了以后,胡耀邦和邓小平就召集北京地区副军以上干部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会上,邓小平讲,有位老同志给中央发电报,说地方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兼军职的,要跟军队同等待遇的问题,这件事要慎重地考虑。地方党委书记兼军职,一律不授衔,一律不穿军装,但是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可兼任各省军区、市警备区、军分区、人武部的党委第一书记,负责协调当地党政军的关系。
那时如果给地方兼军职的领导授了衔,让他穿了军装,以后他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又不是军事单位的话,这件事怎么处理?所以,邓小平、胡耀邦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地方党委书记兼军职,一律不授衔、一律不穿军装,军区、军分区、武装部的党委书记要协调同当地有关的事情。
在军衔办紧张开展工作的同时,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新的军衔制。
毛主席拒受大元帅军衔
到1987年,我军经过几次大规模精简整编,裁军上百万之多,实行新的军衔制的条件基本成熟。1988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9月23日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这两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军新军衔制的诞生。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0月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共授尉官军衔40.5万人、校官军衔18万人、将官军衔1452人。军衔制的恢复和革新,标志着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军这次新的军衔制同1955年的军衔制到底有什么区别?许多人都知道,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根据条例规定,我军从1955年9月开始实行军衔制度。9月27日,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毛主席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授元帅军衔。同一天,国务院举行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典礼,周总理为在京的将官授衔,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被授大将军衔。到1965年第一次军衔制终止,共授衔三批。
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元帅分两级,但在实际授衔时,应毛主席本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空缺未授。听说周总理劝过毛主席,毛主席不要。在办新军装、新军衔展览时,陈列了大元帅、元帅的肩章和领章,我当时在军事博物馆当馆长和军人俱乐部主任,于是以组织活动的名义见了毛主席。我见到毛主席后说:“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元帅们都去看过了,您还没去啊?”他唉呀一声说:“你在大门口修了一个塑像,我为你们站岗,把它搬掉。”我说:“那个不能搬啊!”接着,我趁机说到第二个问题:“我们还陈列了一个大元帅的军衔,还没有名字的啊!”毛主席说:“这个军衔是封建的东西,但我们现在还需要用,对外还要用。”
毛主席带头发扬风格,拒受大元帅军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高风亮节,未受军衔。在毛主席等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授衔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而且对军衔控制比较严格,高职低衔比较普遍。当时有些副军职干部甚至正军职干部授大校,这些同志并没有闹情绪,都是很不错的。副军职的同志授大校的那时可不少。第一次授衔,很多正军甚至兵团的干部授少将的有的是。女同志授校级军衔以上的很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一批女同志,如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张琴秋等都没有被授衔。从1955年到1965年三批授衔中,授予校级以上军衔的女军人仅有几十名。全军就授了一个女将军,就是李贞少将。女大校据我所知也仅一人,是总参某部的毛诚。
第一次授衔时有个别人出现了问题,并及时作了调整。第一次授衔后,全军官兵基本没再晋衔,原来授的什么衔还是什么衔。有些同志职务已经很高了,但仍不晋衔,甚至也有大区职授少将的。原东北军区一位副司令,我们在南京军事学院一起学习过,他仅授少将。
第一次授衔时为了照顾一些历史问题,也有职务低授高衔的。如红十五军团的两个同志,也是在南京军事学院同我们一起学习过的,这两位同志是副兵团级,但授了上将军衔,这主要是考虑到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时同红十五军团会合,红十五军团贡献很大。
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基本以苏联军衔为样板,有较重的苏联痕迹,而1988年的新军衔制既不同于苏联,又不同于美英的军衔制,是具有我军鲜明特色的军衔制。新军衔制比第一次军衔制更简单一些,设三等十一级,取消了大元帅、元帅、大将三个高级军衔,还取消了大尉、准尉两个尉级军衔。确定新的军衔等级设置时,邓小平曾明确指示:“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这是考虑到我军绝大多数现役军官都是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也不会有开国元勋们那样大的贡献。同时,也是考虑到和平时期军队员额压缩、编制等级减少等需要。而且,新军衔制实行时,我军已取消了兵团职、副排职和军、师、团的“准级”,军官职务等级已由1955年的二十一级减为十五级。
《文职干部条例》、《预备役军官条例》的起草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条例》,这三个条例的制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要授衔,就要依据军职等授衔,这就要求在授军衔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军官军衔条例》。什么样的军人不授军衔,退出现役部队后又怎么处理,这就涉及到《文职干部条例》和《预备役军官条例》。
新军衔制与第一次军衔制的一个重大的不同点,是形成了文职干部制度,将一大批干部从军官队伍分离出来。我军的军官分为指挥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第一次授衔时,政治军官和指挥军官基本上就是一样的。这次授衔不一样了,大批技术干部和后勤人员改成文职人员。为什么要搞文职干部制度呢?这是考虑为了保住技术骨干,因为文职干部可以比军官服役年限长,一般要延长几年。这同我们第一次授衔不一样。第一次授衔我们都称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后勤军官。这次授衔中,后勤、技术的许多干部没有授技术军衔,而是按照文职待遇,延长服役年限。我军同外军不同,不管是文职,还是军官,还是预备役人员,待遇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服役年限不一样。这是我军干部制度也是军衔制的一个鲜明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职干部,是被任命为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办事员级以上职务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是军队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文职干部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和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军官编制,又延长了这些干部的服役年限,起到了稳定了技术骨干队伍的作用。
1988年4月27日,邓小平签发了我们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由中央军委颁布执行。7月31日,中央军委召开驻京部队文职干部大会,首批现役军官改任文职干部的工作圆满结束。从1988年8月1日起,文职干部制度在全军正式施行。这样,我军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支10多万人的文职干部队伍。
与军衔制相配套,还建立了预备役军官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根据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国防动员建设也进行了重大的战略性转变,在邓小平关于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我军逐步建立了预备役制度。预备役分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由预备役人员和少量现役军人编成,配有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平时有计划地进行军政训练,战时能迅速成建制地转为现役部队,遂行作战任务。加强预备役建设,好处很多。现役部队减少后,为预防不测,适应情况的变化,就需要预备役军人参与。这样,国家既节约了经费,又保存了相当的力量,特别是一些特殊的部队,如坦克兵、炮兵,拉出去就可以打。
我军根据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指导原则,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1983年组建了预备役部队。这样,我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已由过去的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调整为由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1984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确立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正式组建预备役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体系。1986年8月,为适应军队快速动员的需要,我国预备役部队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中。预备役部队组建以来,顺利完成了由初建创业到全面建设的历史跨越,部队的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保卫和建设祖国、具有一定战略威慑能力的一支国防劲旅。
1995年9月10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我们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等级同现役军官一样,但比现役军官军衔级别少些,设有三等八级: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条例》、《预备役军官条例》三个条例起草完成上交之后,我们办公室就撤消了,人员各自回原单位。我是1955年的少将,虽然在军衔办工作5年之久,但因年龄关系未能获得新的授衔,对此我没有任何想法,不仅我自己没有任何想法,我们办公室的其他老同志都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当时,许多老同志因为年龄关系退下来,也不授衔了,如老院长萧克,打报告成立国防大学,又主动引退,推荐李德生继任校长。恢复授衔时,李德生因是国防大学校长,被授予上将军衔。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规律。年轻同志授衔是我们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我由衷祝愿他们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29 18:13 , Processed in 1.349069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