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打仗靠的是科技,看谁的武器先进。在冷兵器时代,打仗靠的是人力,有的时候两军对垒往往人数多的一方会取得胜利。当然以少胜多的也不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大部分的时候,人数多取得胜利的胜算就大一些。在古代的战争人数动辄几十万大军压境,如果本地作战还好说,要是去别的地方打仗,时间一长,人要吃饭,马要吃草,人困马疲仗自然打不好。后勤补给很重要,所以粮草问题是重中之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在淮海战争中,参战的军队一共六十万人,但你猜负责后勤的人有多少?有五百多万,这什么概念?当时他们用手推车往军队输送物资和弹药,战争取得胜利与后勤供给得当分不开关系。公元前224年的秦军伐楚,当时秦军兵力连带后勤一共60万人,按照当时五个人供养一个兵的比例,实际作战人数只有十万人。王翦率领部队从千里之外而来面对的是楚国五十万精锐。
当时楚国地域辽阔,秦国想要攻下楚国其实并不容易,王翦打下的主意是跟楚国死磕。当时这个战争持续了两年时间,对峙一年多就是不出兵很是沉得住气了,虽然不出兵,但消耗还是在的,很多战争怕消耗太多都希望速战速决,当时一个兵平均每天需要吃六升粮食也就是两斤。六十万人一天需要120万斤,这么多粮食秦国是怎么供应的呢?当时后勤民兵一人背六斗米,士兵自己一人带五天的口粮,一个民兵可以供养一个士兵十天左右,如果粮食没了,民兵再返回去取。当时派60万士兵去攻打楚国也是秦国计算后能承担的最小消耗吧。
主要是人多消耗大,再加上当时设备不如现在发达,所有运输都依靠人力,因此打起仗来十分麻烦,成本很大,所以每一场战争都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来的,不能枉费国家的栽培。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马车运粮草呢,因为马车运得多,会降低人力成本。但马也要吃草,如果去的地方没有放牧的地方,带的草不够吃,马可能会饿死,最后还得人力来拉。商鞅变法后,因为粮食的重要性,秦国在各地广修粮仓,每攻下一片土地都会在附近建粮仓用来储藏物资。让罪犯和抓来的俘虏在附近种地,非常有远见。
后来为了更好的行军,秦国边打仗边修路保持路上交通顺畅,在河边也会停着大批船只,如果战争开始,也会通过河道运输。在路上运输后期,秦国发明了很多质量很好的运输车。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第一大强国和他们做事前喜欢做好万全的准备也是离不开的。王翦也是因为放心补给问题,才能沉下心用打持久战的方法去攻打楚国,并耗到胜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