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这些歌是我的词典” 《鲍勃·迪伦诗歌集》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868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歌是我的词典” 《鲍勃·迪伦诗歌集》



  2016年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礼在瑞典斯德歌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确定不会出席。但这位音乐人或者说文学家最重要的作品,《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以及他散文诗(或诗化小说)《狼蛛》,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作为中文世界中首次引进出版的鲍勃·迪伦最重要作品,集合了两岸三地一批当代诗人联袂迻译,其中不乏王敖、陈黎、冷霜、包慧怡、胡续冬等知名诗人。出版方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中文语境下的诗歌创作者向鲍勃·迪伦的一次集体致敬。据悉,该书目前已进入翻译阶段,预计于2017年3月间可与读者见面。

  诺奖公布前,广西师大出版社与国外版权方已经达成版权购买意向

  2016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西蒙与舒斯特再版的最新修订版本《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The Lyrics:1961—2012),精选了1961至2012年共五十余年间迪伦原创的368首诗歌,其中包括部分首次收录的近年新作,同时公开了鲍勃·迪伦珍贵的创作手稿,厚达688页。

  这部诗歌集自1985首次出版之后,立即成为迪伦粉丝与诗歌读者热爱与追捧的迪伦作品,此后,其不断再版,并由迪伦本人进行了数次修订,并不断为其注入新作,成为最重要的鲍勃·迪伦作品,而迪伦正是藉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前,在整个中文世界,只出版过一部自传《编年史》第一卷。2016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文化品牌“新民说”即已打算将《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The Lyrics:1961—2012)引进出版,并联系了鲍勃·迪伦的文学代理人。几个月后,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重修修订的诗集成为国内诸多出版社追逐的“猎物”。最终,还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拿下版权。

  对此,新民说总监范新先生说:“早在迪伦获奖之前,我们就已经计划出版这两部迪伦作品并联系过版权,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不过是印证了我们一直以来对鲍勃·迪伦及其创作的判断。迪伦不仅是一位歌手,其首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些诗歌,从而使得自己位于艾略特、惠特曼、济慈与叶芝的序列。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改变了世界,这些传唱数代人的伟大词句,传播了高贵的自由与人道精神,与新民说的理念与气质高度契合。”

  而关于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出版方认为不容怀疑。为此,出版方为这个项目组建了策划团队,他们认为:“这些横跨了半个世纪的歌词创作,既构成了一组庞大的史诗序列,也构建了时代地理的广袤地图。它们像集体梦境一样巨大而复杂,又像原子个体的疼痛一样隐微而具体。”

  当我们在谈论鲍勃·迪伦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些什么?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被奥登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批评大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Christopher Ricks)于2003年写下的鲍勃·迪伦诗歌研究专著《迪伦的原罪观》(Dylan‘s Visions of Sin),也许可以算一本极佳的入门指南。连媒体亦为之称奇,《纽约时报》的标题就是深深的问句:“迪伦做了什么,以至于能让瑞克斯写一本书?”

  瑞克斯所做的其实很简单,跟那些还把迪伦视作流行歌手的学院派学者们不同,他是真正在以“文学性”来思索与观照鲍勃·迪伦,在此书中,他将迪伦的歌词创作放在济慈、艾略特和叶芝等诗人创作的序列中来进行了比较。迪伦能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克斯将其正典化的研究也许贡献不小。

  而将迪伦正式置于经典文学视野的推手,恐怕还是迪伦的一生挚友、著名的垮掉派诗人金斯堡。1964年,从印度回到纽约的金斯堡首次听到了鲍勃·迪伦的《暴雨将至》。那场兜头浇下的暴雨,打湿了金斯堡的面庞,“我失声而哭”,他说,“我想,这就是下一代,放心了!我们并不孤独,接力棒传递下去了。”此后,从1996年开始,作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的金斯堡开始联合一批作家与学者,为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信中那句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其实亦正是今时今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1997年,鲍勃迪伦首次正式获得瑞典学院的提名。自此之后,鲍勃·迪伦每年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样高密度的提名引起了各式各样的争议与瞩目。有人认为这只是在哗众取宠,有人则觉得迪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样的争议更因为鲍勃·迪伦一次次打破文学结界之举而掀起了数次高潮。

  从1985年开始,迪伦就结集出版了他的诗歌集(The Lyrics:1962-1985)。再到2004年,一向抗拒向媒体与大众言说自己的迪伦,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作品《编年史》(Chronicles:Volume One),该书被称作“一本彻底出乎意料的里程碑之作”,获评为《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2008年,第92届普利策奖的颁奖礼上,他因其“歌词创作中特有的、非凡的诗歌力量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授予特别荣誉奖。再到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获奖彻底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热议。

  诺贝尔文学奖给予迪伦的授奖词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这位伟大歌者已然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进而改变了文化的语调和时代的思维。或者应该这么说,鲍勃·迪伦既身在一个从荷马以降的游吟诗人古老传承之中,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文化体系,他既是一个经典序列中的集大成者,又成为了另一个经典序列的伟大引子。正如他说,“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六〇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然而,即使鲍勃·迪伦最坚定的支持者,都将被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所拷问:与过往那些著作等身的文学家相比,哪一部已出版作品堪称鲍勃·迪伦的获奖代表作?这一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迪伦是否有资格获得文学奖的荣誉,而在于,他的艺术创作是否能称之为一种文学,以及歌词这一文体是否有资格进入如此严肃的文学奖评选领域。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5位核心小组成员之一的霍拉斯·恩格道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了更为详细的阐释:“鲍勃·迪伦有一个非常独特而权威的诗歌声音,它既是坚决的,又是嘲弄的,既是无我的,又是自我反思的。从主题上来看,他的文本既有敏锐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又有一闪而过的‘灵视’意象。他的词汇量庞大,有一种美妙的混杂性。他是押韵大师,这让他能够省去解释,即便在没有容易理解的逻辑时也能将歌曲统一起来,而且每一句歌词都试图超越前面一句。这让他的歌曲有一种强大的语言动力,这一点又被他独特的演唱发音所加强。结果是,他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些诗歌。”

  这位至今为止已创作了五百多首歌曲、无数闪闪发光的唱片文案、一部自传和一部意识流小说的勤勉写作者,早已把“歌手”这个简单的身份抛得远远的。他写下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把它们唱成了歌,让它们在最广范围内传唱,在风中与电波中飘荡。而今天,在他获得了世界上最严肃的文学奖之后,我们尴尬地发现,在整个中文语境中,除了一部已出版的薄薄自传《编年史》之外,我们对这位新晋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几乎一无所得,而其藉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歌词作品,国内更是从无引进出版过。

  暴雨将至:《鲍勃·迪伦歌词集》中文版出版在即

  这个时候,还是让鲍勃·迪伦来亲自作答吧:“要定义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的歌词,我再也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或者能赶上它一半的事物了。”鲍勃·迪伦对自己歌词作品的重视可见一斑。自从1985年首次结集出版以来,这部诗歌集不断再版,由迪伦亲自精选作品收录其中,并数次修订,同时,这位创作不息的词语匠人还在不断为其注入新作。

  确定引进《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之后,对于出版方,接下来的挑战是,鲍勃·迪伦能翻译成中文吗?这听起来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的诗歌中所运用的大量美国俚语、文化意象、民间故事与圣经典故,布鲁斯之魂和神秘主义幻影,使得翻译他的诗歌首先必须找到那条返回历史与文化现场的追溯之路,必须具备打通两种语言、两个时代的千钧之力——更不用说那些诗歌所独具的美妙韵律,当它们化入另一种语言与文化之时,将如何赋予它们新的形式。

  在某次采访中,有人提问鲍勃·迪伦,“在你写过的所有歌里,你最喜欢哪一首?”迪伦的回答是:“没有最喜欢,不会有一首歌是能让我对其他所有歌视而不见的。”因此,对出版方而言,必须忠诚地遵循迪伦的创作理念与历史流变,尽最大努力为中文世界的读者呈现出一个最完整也最权威的鲍勃·迪伦诗歌创作集,展示出这部宏大作品的里程碑式意义,做好接受来自迪伦粉丝们的严苛目光审视的准备。

  据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邀请了两岸三地十二位当代优秀诗人陈黎、王敖、胡续冬、冷霜、姜涛、包慧怡、胡桑、曹疏影、厄土、周公度联袂迻译,这将是一次中国诗人向鲍勃·迪伦的集体致敬。而《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TheLyrics:1961—2012)和《狼蛛》(Tarantula)的封面设计则邀请到台湾风头最健的设计师王志弘先生来操刀。

  此外,《狼蛛》的翻译与出版工作相信更是超乎想象的艰巨。这是一部令迪伦的死忠粉无比向往的奇书,它的盗版拷贝曾经被粉丝们狂热追逐,这也是一部据说从未有人能顺利读到最后一页的诗化小说,被视作迪伦的呓语与谜题,与迪伦的诗歌创作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面对这样一个难解与难译的文本,出版方在邀请了数位知名译者参与试译后,最终由翻译过《芬尼根守灵夜》的资深译者、诗人罗池接下这个棘手的活了,也不枉迪伦在写下这部散文诗(或诗化小说)之后被评论家们拿去跟乔伊斯相比较。

  是的,与迪伦同行,意味着迎战未知和跨越边界,意味着抛弃一切陈规与桎梏。如他自己所说,“一首歌就像一场梦,你试着想让梦想成真,它们就像是你不得不涉足的异乡。……而当你跃入这个未知的世界,对它有一种本能的理解——你就自由了。”

  同样地,唯一一种进入鲍勃·迪伦世界的途径亦是如此。若欲了解鲍勃·迪伦,你必须首先进入到他的诗歌中,以诵念,以吟唱,以阅读,以你最本能的理解,来到这个奇异旧世界和未知新传奇。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11:36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产生需要生活的土壤,疲于奔命的人、挣扎求存的人有木有产生诗歌的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2 18:35 , Processed in 1.158133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