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老北京为何爱吃素

[复制链接]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咱可不是吃素的。”北京这句老话的意思是,我不是懦弱的人,你别招惹我。为什么“吃素”会和懦弱联系起来?老北京究竟是怎样“吃素”的?
      中国素食源远流长,春秋已滥觞,古人祭祀时为表达尊重,非素食不可。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它在本土戒杀生,并不绝对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纸令下,素食遂成中国大乘佛门的基本生活规范,这极大推动了素食的发展。到唐代,宫廷素菜已达相当高的水准。然而,当时平民饮食水平不高,主食之外,几无副食。
      五代期间,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宋王朝屡图恢复,始终未能成功,数百年的对峙,老北京与中原的生活方式产生差异,契丹、金时期,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肉为主要副食,蔬菜较少。而此时所谓“南人”已普遍以蔬菜为副食,一些学者认为,正是这一背景,让“吃素”有了戏谑的含义。
      北京人大规模食用蔬菜,始于明代,特别是大白菜引入,成了冬季的当家菜。明中后期,玉米被广泛引种,它成熟快,收割后离冬季尚有几十天,恰好能种一茬白菜。种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故很快推广开来。为保存白菜,北京人开始制作酸菜。不过,明代的酸菜是先将白菜晒干,再加盐制,滋味略差。到清代,水渍法渐成主流,成品与今天食用的酸菜已无二致。
      虽然嘴上说不吃素,但事实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民国后期,北京有1万家餐馆,其中700家专门提供素食,占全部餐饮业的7%。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有三:一是与宗教信仰相关,即使是没宗教信仰的普通人,每年祭祀祖先、许愿上香期间,他们也只吃素食;二是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强;三是肉食太贵,素食滋味几可乱真,相对便宜,自然成为首眩
      老北京素食分宫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间素食三种。从做法上分,也是三种,即卷货、货和货。卷货是用油皮包馅制而成,以香菇等为主,滋味悠长;货以面筋等为主,重视口感;货则需过油,用来模仿肉菜,几可乱真。
      老北京素菜综合全国各派之长,在全盛时期,宫廷的“素局”能制200多种美味,以后“全素刘”传承其技艺,更是蜚声海内。
      然而,传统北京素菜脱胎于鲁菜,对基本功要求很高,制作繁复,用料讲究,有的菜光处理备料就需一周,这使其很难放下身段,原汁原味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随着“人造肉”的普及,化学合成香料已能仿造各种肉菜的味道,且成本极低,在它们的冲击下,北京素菜生存空间正不断被压缩,加上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今天,北京专营素菜的饭馆所剩无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2 06:44 , Processed in 2.23910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