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大恶臭:1858伦敦酷夏》记录一段“黑暗时代”的城市史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06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恶臭:1858伦敦酷夏》 [英]罗斯玛丽·阿什顿 乔修峰  东方出版社

  19 世纪上半叶,伦敦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冲击,人口和面积都翻了一番,但市政建设明显跟不上城市的扩张速度,街道、河流等公共区域卫生状况很差,家庭排污问题严重,伦敦200多万居民的废水都排进了泰晤士河。1858年的5月—8月,伦敦遭遇英国历史上最为炎热的夏天,持续高温,使积满污物的泰晤士河散发恶臭,这就是伦敦1858“大恶臭”(The Great Stink)。

  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以“大恶臭”为背景,结合当年通过的《泰晤士河净化法案》《医疗法》和《离婚法》等多种法案的产生过程,讲述了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的迪斯累里这一年遭遇的生活、事业危机,以及成功逆转命运的精彩故事。

  “大恶臭”爆发后,伦敦人如何呼吸和生活?英国议会采取什么措施,通过了哪些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国家建设的法案?身为财政大臣的迪斯累里,素有华而不实、鲁莽草率、两面三刀的恶名,又是怎样抓住机会成功逆袭,改变了议会、媒体和女王对他的看法,推动议会通过《泰晤士河净化法案》?狄更斯为什么执意与结婚二十余年的发妻“分居”,事业停滞,名誉扫地,与萨克雷的友情也彻底决裂?达尔文在好友华莱士一封来信的“刺激”下,因何匆匆开始写作并提前发表了《物种起源》?这本书将步步解开谜团。

  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是伦敦大学学院荣退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获35岁以下作家非虚构类文学评论奖、Time/Life Silver Pen奖、Whitbread传记奖、Duff Cooper文学奖和Saltire年度最佳图书奖等多种重量级奖项。《大恶臭:1858年伦敦酷夏》是中国大陆原版引进的阿什顿的首部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陆建德作长序推荐。

  这是作者阿什顿的一部文学史、思想史与社会史交相辉映的“微观史”“城市史”杰出作品。书中除了讲述狄更斯、达尔文、迪斯累里的遭遇,还探讨了他们与萨克雷和乔治·艾略特等小说家、德比勋爵和维多利亚女王等政界要人、布鲁内尔和巴泽尔杰特等工程师,以及众多律师、医生、记者、博物学家之间的关联,逼真展现狄更斯笔下的大人物、小人物的呼吸和生存状态,呈现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的全景风貌、渐进改革和文化氛围。

  这本书获《今日历史》“年度好书”推荐;《卫报》“每周一书”推荐( Book of the Week);《星期日泰晤士报》平装书推荐(The Pick of the Paperbacks);BBC2电视台“每日政治秀”现任国会议员基思•辛普森推荐;《纽约时报》“好书问答”等推荐……是一部了解英国史、伦敦史与英伦文化与的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1858年5-8月,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经历酷夏,因大量污水排入泰晤士河,发生了大恶臭(The Great Stink)。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以伦敦大恶臭为背景,结合当年通过的《泰晤士河净化法案》《医疗法》和《离婚法》等多种法案的产生过程,讲述了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的迪斯累里那一年丰富而曲折的经历。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文学荣退教授罗斯玛丽•阿什顿借助近年普遍实现数字化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报刊、书信、日记、流言、庭审记录和气象档案,勾勒了英国黄金时代一众风云人物群像。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微观史著作,揭示了1858年的重要性,认为这一年是一个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历史转折点。

  从一个具体的年份观察历史,呈现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的全景风貌、渐进改革和文化氛围。有评论赞誉本书描绘了“伦敦在现代与黑暗时代之间的颤抖”“像惊悚片一样令人兴奋”。

  作者简介

  罗斯玛丽•阿什顿(Rosemary Ashton),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裘恩英语语言文学荣退教授(Emeritus Quain Professor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版著作11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撰写了多部19世纪英国作家传记和思想史著作。主要作品包括《德国思想》(1980)、《小德意志》(1986)、《乔治•亨利•刘易斯传》(1991)、《柯尔律治评传》(1996)、《乔治•艾略特传》(1997)、《卡莱尔夫妇的婚姻》(2002)、《斯特兰德大街142号》(2006)、《维多利亚时代的布鲁姆斯伯里》(2012)等。

  译者简介

  乔修峰,山东济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2013年在爱丁堡大学文学院短期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与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并有《世界上的语言》《记忆的隐喻》《中世纪欧洲史》等多部译著。

  编辑推荐

  ★1858年的伦敦,遭遇英国历史上最为炎热的夏天,伦敦两百多万居民的废水都排进了泰晤士河,从而引发“大恶臭”,人们如何呼吸和生活,英国议会采取什么措施?通过了哪些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国家建设的法案?

  ★狄更斯为什么执意与结婚二十余年的发妻“分居”,事业停滞,名誉扫地,与萨克雷的友情也彻底决裂?

  ★达尔文在好友华莱士一封来信的“刺激”下,因何匆匆开始写作并提前发表了《物种起源》?

  ★迪斯累里身为财政大臣,素有华而不实、鲁莽草率、两面三刀的恶名,又是怎样抓住机会成功逆袭,改变了议会、媒体和女王对他的看法?

  ★从一个具体的年份观察历史,呈现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的全景风貌、渐进改革和文化氛围。

  ★通过1858年的“大恶臭”事件,人类发展中如何协调工业快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一部了解英国史、伦敦史与英伦文化与的必读之书。

  图书亮点

  ★英美主流文化媒体好评如潮:《今日历史》“年度好书”推荐;《卫报》“每周一书”推荐( Book of the Week);《星期日泰晤士报》平装书推荐(The Pick of the Paperbacks);BBC2电视台“每日政治秀”现任国会议员基思•辛普森推荐;《纽约时报》“好书问答”等推荐……

  ★伦敦大学学院荣退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文学学会会员罗斯玛丽•阿什顿:曾获35岁以下作家非虚构类文学评论奖、Time/Life Silver Pen奖、Whitbread传记奖、Duff Cooper文学奖和Saltire年度最佳图书奖等多种重量级奖项,中国大陆首度原版引进其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陆建德作长序推荐。

  ★近年大量原始报刊资料实现数字化,直接促成了微观史写作的勃兴,本书就是这样一部文学史、思想史与社会史交相辉映的“微观史”“城市史”杰出新作。这本书以重大事件、重大人物切入,挖掘他们其他人和事的联系,勾勒当时伦敦的全景图,真切感受狄更斯笔下的大人物、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这本书里写了英国的几个“世界首个”:首个改造伦敦下水道;首个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壳汽船;首个敷设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首个提倡婚姻领域的公正平等,修正了《离婚法》;首个规范化医疗行业,建立了执业医师注册制度,成立了全国医学总会。

  ★讲述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的迪斯累里在1858经历的危机和转折,更全面地了解三个风云人物。

  媒体推荐/名家推荐

  写历史,往往会聚焦在大人物、大事件上面。《大恶臭:1858伦敦酷夏》则展示了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写法,挖掘那些重大事件、伟大人物之外的事情,在貌似互不相干的话题和思想之间找出关联。这本书既像小说一样好读,又像惊悚片一样刺激。历史就该这么写,但这么写的人太少了。——朱迪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The Victorian City)作者

  精彩的研究……该书认为,对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杰出人物狄更斯、迪斯累里和达尔文来说,1858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泰晤士报》(The Times)

  阿什顿的新书讲述了1858年伦敦的夏天,气温达到了历史新高,排污系统却出了问题……相比那些全景式的宏大叙事,这本书更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当时的伦敦人到底是怎样生活和呼吸的。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在那个臭气熏天的夏天,英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阿什顿为我们拍下了一张纤毫毕现的全景快照。——《每日邮报》(Daily Telegraph)

  阿什顿竟然把大恶臭写得如此生动……那年夏天伦敦恶臭扑鼻,但仍有很多事情吸引了伦敦人的目光——马赛、画展、谋杀案、离婚案……阿什顿借助细腻的微观视角,发现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机缘巧合,让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人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总之,这本书一点都不乏味。——《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内容丰富多彩,叙述引人入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

  这本书写维多利亚人,却更像维多利亚人自己写的。翻开书页,就像推开一扇门,走进了维多利亚人的世界。——《卫报》(The Guardian)

  这本书真正出彩的地方,就在于描绘了一个在现代与黑暗时代之间颤抖的伦敦……这是一幅英国黄金时代的全景画,美不胜收。——《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本书精彩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的一个多事之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引人入胜。——《新标准》(The New Criterion)

  大众媒体培养了名人崇拜,并与那年夏天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发生了碰撞。阿什顿精彩地描述了这次碰撞。无论那个炎热的夏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书’。”——莉莎•皮卡德(Liza Picard),《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Victorian London)作者

  阿什顿把我们带回到了1858年那个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天,描绘了酷暑中的社会、个人和政治风波,讲述了不同人物之间相互交织的命运。——李•杰克逊(Lee Jackson),《肮脏的老伦敦》(Dirty Old London)作者

  “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时代,描绘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公共事件和个人经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饱含情感,令人叹服。”——戴西•海(Daisy Hay)《迪斯累里夫妇》(Mr and Mrs Disraeli)作者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3 14:11 , Processed in 0.98062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