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终曲《技术垄断》新版呈现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06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何道宽 中信出版社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编辑推荐

  一。与经典畅销书《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完整呈现!

  爱因斯坦曾说:“科技已经超越人性。”

  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层层深入地探讨了科技vs人性、技术vs人文的重大课题——

  《童年的消逝》: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娱乐至死》: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技术垄断》:断言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是文化的艾滋病,在信息技术甚嚣尘上,数字媒体万众欢腾的时代,我们要清醒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三部曲”完整呈现了波斯曼和媒介环境学派对于技术和信息媒介的总体观点和批判态度!

  二。《技术垄断》是20多年的传播学经典!

  1993年,《技术垄断》英文版问世,在传播学和技术哲学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被誉为媒介环境学的典范之作。

  截至2017年底,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技术垄断》被引用605次;截至目前,据“豆瓣·读书”检索结果:716人评价,获高分8.6分。

  三。《技术垄断》讲的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技术垄断》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经历三个阶段:

  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

  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

  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现在就处在技术垄断的文化阶段,作者说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如今,技术至上、技术沉迷的思维和态度随处可见,所有行业领域都在适应新的技术条件,而技术的发展则几乎不受限制。政治、经济、教育、医疗领域的技术思维并没有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在高端电子产品和信息洪流里备受困扰,备感孤独。社会的进步,不仅依靠科学进步,技术进步,更需要人文精神、文化知识的进步。警惕技术垄断,回归人文传统,是当务之急。

  《技术垄断》的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警告:信息技术革命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失控、碎片化,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坚守人文价值,坚决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四。尼尔·波斯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之一!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独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五。资深的翻译家,出色的译本!

  译者何道宽先生,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著作和译作共80余种,约2 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 900万字)。代表性译作有《理解媒介》《数字麦克卢汉》《裸猿》《媒介环境学》《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软利器》《菊与刀》《群众与暴民》《乌合之众》等。

  六。见识丛书系列之一,精美装帧,个性化设计!

  信息技术以二进制为原理,以数字运算为法则,在数字的长链和迷魂阵里,人们束手就擒,甘拜下风。本书封面设计既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更富深意。

  作者简介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专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何道宽先生,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著作和译作共80余种,约2 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 900万字)。代表性译作有《理解媒介》《数字麦克卢汉》《裸猿》《媒介环境学》《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软利器》《菊与刀》《群众与暴民》《乌合之众》等。

  媒体评论

  [国内评论]

  波斯曼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善于写小书,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到《技术垄断》,他能看到人们视而不见的现象,并从中看到社会与人心的巨变。他的很多结论,粗看荒诞、平淡,但细思极恐。——田松,北京师范大学

  在这个三部曲中,波斯曼的思想越来越深刻,观点也越来越激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有力的批判者之一。他的这些观点,表面看起来似乎惊世骇俗,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先前从来没有在他的思考方向上尝试思考过。——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

  波斯曼早在因特网还没有流行的1992年就写下了一部经典著作,猛烈批判美国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技术的迁就、盲从。……这部书既可作传播学著作来读,也可作技术哲学著作来读。——刘华杰,北京大学

  波斯曼的观点,与国际国内像科学元勘或科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看法很有相通之处。……其中的批判性思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刘兵,清华大学

  《技术垄断》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所谓的“社会科学”的批判,许多人文学科和社会研究被冠以社会科学的名头,而假借科学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切就不可以受质疑。中国的学人尤其要对此进行反思。——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斯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刘擎

  [国外评论]

  波斯曼关于技术如何改变社会的见解……是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纽约时报书评》

  波斯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斯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斯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斯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斯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最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斯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斯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斯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斯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波斯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斯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锐透基金会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3 14:38 , Processed in 1.80543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