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余秋雨合集》(12本)作者:余秋雨【TXT】
[打印本页]
作者:
ielgnaw
时间:
2014-6-11 12:25
标题:
《余秋雨合集》(12本)作者:余秋雨【TXT】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tw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001行者无疆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新著《行者无疆》一书,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明日起在全国各地陆续上市。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
《行者无疆》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在《行者无疆》中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15年来,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ysl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意味着余秋雨对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影响的三大文明关注的完满。《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行者无疆》一书获得2002年度tw白金作家奖。tw报纸12月27日宣布了这一结果。
评委会认为,余秋雨的许多著作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华文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新作《行者无疆》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胜过他以往的作品。
002千 年 一 叹
《千 年 一 叹》是 余 秋 雨 先 生 的 又 一 力 作,与 以 往 不 同 的 是,这 是 一 本 日 记。在 千 年 之 交 的 时 候,余 秋 雨 先 生 随 香 港 凤 凰 卫 视"千 禧 之 旅"越 野 车 队 跋 涉 四 万 公 里,这 本 书 完 全 记 录 了 四 万 行 程 中 的 经 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y s l 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先生在自序中说: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惯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占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003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
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阳关雪》等,
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
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
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
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
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
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004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
写于《文化苦旅》之后,
《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之前。
该书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tw出版。
后因全国各省市的书市上出现了大批盗版本,作者迫于无奈,
于1998年9月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版的《山居笔记》。
主要写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
005知道点中国哲学
田小飞、余秋雨-《知道点中国哲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全国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和群体尊严的,这很不错。
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深入,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因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一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
“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有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006借我一生(封笔之作)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wg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007中国之旅
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导游”人类文明大空间大历史的睿智而优美的文字,由此开了“文化大散文”之先河。
008这里真安静
009出走十五年
长期以来,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的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为便于读者清晰了解余秋雨的历史、人文以及人生诉求,作者亲自选编了散文精选集《出走十五年》,借以表达“走出书斋、思考文化”的主题。
010霜冷长河
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为我已经一次次地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图景,描绘给别人,赠送给读者。
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我之所以无法在热带定居,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看不到霜冷长河的雄伟长卷。看不到这个,我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气质,即便走向了精致,也会琐碎和疲塌。
正由于此,当我读到罗素把人生比作长河的文章时,贴心之感可想而知。在这个天才比喻的鼓励下,我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
011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书里边的文章,除了一篇之外,都没有在以前出版的书里出现过。
012笛声何处
此书出人意料的关注视角,注定要使三个关键词成为今年文化舆论关注的新焦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余秋雨。被称作“百戏之祖”“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昆曲,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曾风靡中国200多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上共有19个文化活动和口述文化表现形式被首批授予。昆曲艺术,则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作者:
olnn
时间:
2014-10-6 18:05
哈哈哈哈好好好
作者:
光逝流年
时间:
2016-7-22 23:39
学生时代书不离手啊
作者:
zgyy
时间:
2019-10-5 10:15
挺喜欢余老师的书
作者:
半户侯
时间:
2021-10-10 09:49
谢谢楼主分享资源
欢迎光临 (http://zasq.com/~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