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等待,《阿丽塔》终于在上周五露出了它的真容。 面对《阿丽塔》,壹哥的心情是复杂的。一面,我在2019年电影前瞻中把它当做了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第一名,超过了《复联4》和《惊奇队长》。卡梅隆监制、罗德里格兹执导,奥斯卡级演员阵容,让我完全有理由这样做。 但另一面,真正看完成片之后,我悲伤地发现这更像是一部“序幕”。虽然也有一个能讲得通的故事,但和大boss最终一战的缺席,总让人感觉这电影少点东西。 关于《阿丽塔》剧情上的问题,各位影评同行都聊过了,今天壹哥不想聊。 我想聊的是:这部筹拍20年,制作历时两年半,让卡梅隆从《阿凡达2》中“逃课”的电影,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他来说,《阿丽塔》也许意味着一次实验。 左:监制卡梅隆,右:导演罗德里格兹 而实验的对象,当然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闪光点: CG技术。 话说,当初让我毫不犹豫地把《阿丽塔》列在期待榜第一位的,不是卡梅隆的名字,而是预告片里的这几个镜头: 壹哥自信见识过足够多的顶级视效,应该算得上是个“识货”的。当我看到这几个镜头的时候,直接被震住了: 这不就是张真人脸吗?! 上面四张图,分别对应了四种情绪:懵懂、疑惑、坚定、轻蔑。这些都不是剧情告诉我的,而是阿丽塔眼神里带的,这种“眼神级别的真实”,我从未在大银幕上看见过。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那双卡姿兰大眼睛大到不正常,我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个“假人”,身边也有朋友看完片子后问我: “壹哥,《阿丽塔》的女演员咋眼睛那么大?” 当我告诉他那不是真人的时候,朋友的表情是这样的: 上次被一个CG角色震撼到,还是在2001年的《魔戒1》中。第一次看见咕噜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这是上哪找了个这么丑的演员? 2001到2019,18年过去了,CG技术就是这样一次次刷新我们对电影魔术的想象。 所以,这1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CG特效上古时代:看假是假 时间:1985-2000 CG技术,英文全称是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像),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脑制作出图像以代替真实的拍摄。 CG运用到电影中的历史,说短,也不算短了。它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是1985年的《少年福尔摩斯》,电影22分钟左右有个镜头,教堂玻璃窗上的人形图案变成了武士,举着刀向主角走来: 这个时候的CG技术可以用“看假是假”来概括,CG形象看着就很粗糙,跟画似的。 这个阶段的佼佼者当属1991年的《终结者2》,当年杀手机器人脑袋被轰出个洞的特效给年幼的壹哥造成了不少心理阴影(虽然现在看来这个特效有点尴尬)。 有趣的是,《终结者2》的导演也是卡梅隆。作为一个永远站在技术革新潮头的卡车司机,他在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里大量使用CG人物代替真人表演,大船开动时那些远景里的人,全都是CG生成的。 注意看白圈里的这几位,是不是有种浓浓的三线城市房地产广告既视感? 这个时代延续了16年,到《魔戒1》出现时,一切都改变了。 CG特效中世纪:栩栩如生 时间:2001-2010 《魔戒1》对于整个电影特效行业来讲都是划时代的,我们不仅见到了前所未见的大场面,还第一次领教了什么叫“动作捕捉”: 上面这个穿成颗卤蛋的男人,是英国演员安迪·瑟金斯。 安迪被称为“动作捕捉第一人”。不像《泰坦尼克号》里人物的动作是靠电脑“画”出来的,《魔戒》里咕噜的动作,是安迪真的“演”出来的,再通过他身上的传感器,把动作数据传入电脑。 最后的结果就是,咕噜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人。 尤其到了次年的《魔戒2》里,咕噜的表情更加栩栩如生: 也是从《魔戒》开始,“维塔公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正是制作《阿丽塔》CG特效的公司。维塔公司的标志是一只新西兰特有的大虫子,据说是因为创始人——《魔戒》导演彼得·杰克逊喜欢。 同时期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还有2004年斯皮尔伯格的《极地特快》: 以及2007年的《贝奥武夫》等等: 我国著名CG技术先驱郭敬明导演在他2016年的电影《爵迹》里,也基本达到了好莱坞十年前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