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个打仗不太给力的朝代。
从建立到灭亡,这个王朝从来没有实现过盛唐强汉那般的辽阔疆域,以及对周边异族政权压倒性的优势,相反,先后被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蒙古人建立的大蒙古国轮番羞辱。 靖康之难,南渡之惨,全境亡国,是宋朝对外战争的标签。但,宋朝历史上,对外战争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北宋的晚期,宋朝曾经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一场具有战略颠覆意义的超级大胜,一战几乎逆转了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略形势对比。如果后来不是出了天才皇帝宋徽宗的话,北宋完全有消灭西夏,向更西北的地方发展的可能。
事情要从宋哲宗亲政开始。 宋哲宗是北宋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在他亲政的时候,北宋的国际形势已经难堪到了极点。在宋哲宗亲政之前,执掌朝政大权的是他的祖母高太后。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脾气格外倔,满脑子浆糊但还总觉得自己是王者的老年妇女。 而老年妇女也喜欢用那些暮气沉沉,满嘴之乎者也但拿不出半点真材实料的官僚。这些官僚,以司马光、文彦博为代表,他们都是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害怕变法伤害自己既得利益的守旧派人士。 有这样一帮人主政,北宋不但轮番的被西夏人上门羞辱,甚至还主动把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进攻西夏收复的失地主动还给了西夏人。这帮人的慷慨,让西夏当时主政的汉人外戚梁氏集团日益嚣张。 当时西夏的国母梁太后是一个战争狂人,遇到了高太后这样一个面疙瘩,可以说想捏就捏。
好日子,结束在了宋哲宗亲政以后。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但在国内彻底肃清高太后所信任的旧党官僚,对外也十分强硬。他任命北宋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将领章楶经略西北,给梁太后和西夏的好战集团一次无比沉痛的打击。 章楶的战略构想是,在宋夏双方都绝对不希望对方有所推进的地带,建立一座军城,吸引西夏的主力来打,等他们打的精疲力竭士气枯萎,给他们来一个围歼战。 他选择的地点,在宋朝泾原路,和西夏的重要国防屏障没烟峡之间,他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军城,宋哲宗亲自命名为平夏城。这座城建成之日,就是西夏国运走低,梁氏灭亡之时。这座城顶在了西夏的咽喉上,而和比高太后智商高的有限的梁太后,也第一时间着急了。 一切都按照章楶的构想进行,西夏几乎征调了国内能打仗的壮丁,发动了两次平夏之战。 第一次,梁太后派了自己的两个亲信,带着十几万人马进攻平夏城。结果连城门都没摸着,就被章楶利用了地形优势,打了一个埋伏战,俘虏招降了几万人。 第二次,梁太后决定带着自己宝贝儿子西夏皇帝亲自上阵,这次的军力是三十万人。梁太后要如此玩命,正是章楶之前就预料到的,也是他希望看到的。
梁氏是汉人外戚,想在党项人为主的西夏国内站稳脚跟,压制住西夏的皇族,就必须给他们交出满意的答卷,或者说通过不断的战争掠夺去满足他们的利益。 第一次平夏之战失败让西夏国内反对梁氏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梁太后只能压上更大的赌注。于是,这次她输的更惨,输的一无所有。 什么叫战略高手呢?就是章楶这样,下一步棋想着后面的好几步,给西夏人和梁氏挖了一个巨坑。平夏城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这座城在西夏几十万人的围攻下,两个多月屹立不倒。而此时此刻,已经快冬天了。 看西夏人快熬不住了,章楶指示西北各路军马主动出击,他们先切断了西夏军团的粮道,然后四处出击,袭击小股的西夏部队,抓到一些俘虏之后放回平夏城下的西夏大本营。 让这些人告诉梁太后,宋朝的大军正在集结,准备包梁氏的饺子。实际上,西北四路的军力也就不到十万人,章楶在诈梁太后。但梁太后很快就吓傻了,她下令全军撤退。虽然宋军兵力不如西夏军队,但以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战胜之军,追围城俩月饿着肚子死人无数士气低迷的逃跑败军。
第二次平夏之战,西夏几乎全军覆没。 在代表司马光、文彦博等传统儒生审美观念的《宋史》里,对平夏之战的结果评价只有短短四个字:夏主大骇。但实际上,平夏之战的结果直接逆转了宋夏的战略实力对比。 这一战以后,梁氏集团众叛亲离,而梁太后本人,则一直在怒喷西夏的宗主国辽国不给她援助,喷的久了,辽国的皇帝怒了,他派人到西夏,赐死了梁太后。梁氏集团彻底覆灭。 而重新执掌西夏权柄的西夏皇族,则各个都是和宋派,希望能和宋朝和睦相处,靠宋朝的赏赐过几天好日子。宋朝这边,对西夏采取了一系列的攻势,不但压的西夏皇帝主动求和,甚至,如果后来宋哲宗不是英年早逝,接替他的不是天才的宋徽宗,北宋完全有可能灭掉西夏。 这样,大概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难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