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过早”文化
来武汉,就是为了体验它的”过早“文化。
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尤其以武汉、黄石、襄阳、宜昌、随州等地也有此俗称。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人们通常很早就要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长时期的积累,人们养成了出门“过早”的习惯。
武汉的早点,又以种类多、搭配妙、做法绝、价不高、吃得饱为特色,因此有人认为“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
热干面
先以赵师傅红油热干面作为开场吧!这个我跑了三次才吃上的店。
第一次,去昙华林,没有走粮道街西头,而是直接从胭脂巷回来的,再加上当时并不饿,并没有返回去找这家店;
第二次,从汉口坐船回来,特意从粮道街走回酒店,当时是下午四五点钟,店家关门,败兴而归;
第三次,临走前特意绕道过去,中午十一点半,正值饭点儿,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排队大军,也终于吃到了传说中的油饼包烧麦。满足。
说到武汉人的【过早】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蔡林记】,而首当其冲就是热干面。
蔡林记是一家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号小吃面馆,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而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
05年那会儿,坐船游三峡,始发站就是武汉,吃到的第一顿饭就是热干面配焦圈。同行的几位年龄偏大的人受不了没有汤汤水水的干面,却正对了从来吃面不喝汤的我的胃口。
后来换了工作有了闲工夫,开始自己鼓捣吃喝,凭印象做了几次热干面,但总觉得不得精髓。所以这次来武汉,更是特别用心的去品味地道的热干面,当然是为了回来改良我自己的版本。
说起热干面的派系和正宗,一直以来各有说法。有已经成规模、开办连锁企业的有蔡林记、麦香园、蔡明玮等,也有很多面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店,譬如李记、魏记、蔡家田等,我来之前还有当地朋友友情提示说,热干面就要找路边小摊,比连锁店的味道更令人惊喜。
所以说,究竟哪家口感好,真是件众口难调智者见智的事情。
我们这趟吃过四家热干面,感觉都差不多,要说芝麻酱更加浓郁、色彩更适应山东人审美的应该就是蔡林记,因为他们家的芝麻酱是黑芝麻。
油饼包烧麦
有人说,排队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十一点二十分到了买票,热干面不需要排队,端着碗站到排队大军中吃完又等了十五分钟,才买到传说中的油饼包烧麦。
烧麦本身就是面食,以一个标准北方人北方胃来看已然是响当当趁时候的主食了,外面还用油炸的面饼包着,绝对的高油高碳水高热量的三高食品。所以只买了一份,两个人分食。万万没想到我低估了它的美味程度,你想啊,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大热天排起长龙的能是等闲之辈?!没等吃完,又买了张票,重头排过。
外皮焦脆,烧麦粘糯,伴着胡椒粉的微辣,口感的极致享受啊!sei吃sei知道~
豆皮
武汉豆皮是湖北武汉传统的地方名点之一,也是武汉【过早】文化的四大金刚之一。
王主任最早听说豆皮,还以为是跟豆腐皮差不多的食物存在,初见其真容着实吓了一跳,说就是煎饼果子皮配烧麦,哈哈哈哈,好像是有点儿这个意思。
实在佩服武汉人对主食的热衷,作为一地道的山东人,早餐不过一碗热干面、一份豆皮、一碗小馄饨,还是俩人分食,竟然撑到了下午四点才吃得下饭。虽然糯米很占地儿,但是考虑到其美好的味道,塞塞还是可以挤得下的。
蔡林记的豆皮是电锅做出来的,口感上比街头巷尾那种大圆锅要软乎一些,而且,竟然没有整张豆皮翻面儿的杂耍表演。虽说吃得东西讲究的是口感,但艺术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呐!墙裂要求蔡林记回归原始做法。
汤包配馄饨
汤包配馄饨,包邮区的吃法,就差一碟马兰头了。
想要红豆沙,被告知是紫米粥,想想又是米又是豆子的进到肚子里得占多大地儿啊,选择了绿豆沙。意外之喜啊!!绿豆应该是去了皮的,沙滑无艮,口感特别好,而且高温下来一杯冰镇的,绝对清热降暑,居家旅行必备之精品!
回来用豆浆机也能自己做。嗯。(攥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