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预测称直径1公里小行星或2880年撞击大西洋[3P]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842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预测称直径1公里小行星或2880年撞击大西洋




  小行星29075,即1950DA,于1950年2月23日被首次发现。此后被连续追踪了17天,在那之后它失踪了半个世纪,直到2000年被再次发现。分析显示这颗小行星有大约0.3%的可能性在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相撞




  设想这场撞击真实发生,这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科学家们模拟的海啸结果,撞击时产生的浪高将超过120米




  潜在威胁小行星的轨道:目前有大约1400颗小行星被归入“潜在危险小行星”行列,意味着它们未来将有可能会对地球构成威胁。这些小行星之所以会被视作威胁,一个原因是它们的个头比较大,直径大约140米左右,并且距离地球比较近,最近时可能会进入距离地球仅750万公里远的范围内


  据国外媒体报道,末日的话题在几百年来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但最后被证明没有一次是靠谱的。不过,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严肃的天文学家们也的确一直在考虑这一问题的现实可能性。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正在对一颗编号为1950 DA的小行星开展严密监视,预计在公元2880年3月16日,这颗小天体将有可能与地球相撞。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公里,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5公里。如果按照它现在的速度和方向,它将有可能最终以每小时3.8万英里(约合6万公里)的速度撞入大西洋海域。如果这一撞击事件真的发生,它将释放出超过4.48万兆吨TNT当量的能量。

  尽管按照目前的估算,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仅为0.3%左右,但这已经比任何其他小行星对地球构成的撞击风险高出50%以上。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上,这一规模甚至更大型的小天体都会时不时地撞击地球。如地质学上有名的所谓K/T界线,位于大约6500万年前的地层之中,一般认为这是一次大规模撞击引起的。

  小行星1950 DA于1950年2月23日被首次发现,此后被连续观测了17天,再后来它就失踪了,这一失踪就是超过半个世纪。然后,2000年12月31日,这颗失踪半个世纪的小行星被再次发现,天文学家确认当时发现的这颗小天体正是失踪已久的1950 DA。

  计算显示小行星1950 DA的轨道在2880年3月16日期间会有一个持续大约20分钟的窗口期,无法排除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光学观测这颗小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2.1小时,这是迄今所观测到的小行星中自转速度第二快的。

  不过科学家们也同时认为公众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惊慌。即便最终确认小行星1950 DA的确会撞击地球,因此需要改变其轨道使其避开地球,那我们也由于有了数百年的预警和准备时间,因而完全可以予以自信应对。

  如可以通过喷涂颜料等手段改变小行星的表面反照率,从而让太阳光产生的光压效应变化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而与此同时,行星科学家们正学会更好地应对小行星的撞击风险。

  目前的监视结果显示有大约1400颗小行星被归入“潜在危险小行星”行列,意味着它们未来将有可能会对地球构成威胁。这些小行星之所以会被视作威胁,一个原因是它们的个头比较大,直径至少在460英尺,即大约140米左右,并且距离地球比较近,最近时可能会进入距离地球仅750万公里远的范围内。

  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对这全部1400颗小行星进行着密切监视,并对它们未来的轨道变化情况进行预测,试图及早发现并处置任何可能会对地球构成的潜在威胁。

  这项努力的一部分是一个名为“近地小天体相机”(NEOCam)的红外监视探测器,其可以提升对小行星监视的敏感程度。一旦发射,这台空间望远镜将被置于4倍地月距离的位置上运行。从这一观测位置上,NEOCam将严密监视过往地球附近空域的各种小天体,包括那些具有潜在威胁的目标,而不会像地面设备那样受到云层大气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实现不间断监视。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6 15:40 , Processed in 1.470269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