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只用西药降血压,非长久之计

[复制链接]

白银会员 - 等级≥知州

绿金v1_01灰铜v1_04紫银v2_01灰金v1_05紫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萧轩
发现“强化心脏,根治血压”新机转的分子生物学博士陈志明再三强调,其实“高血压”不是病,而是一种心脏血管的求救讯号。

陈志明解释,一般来说,人在休息时心脏每分钟打出来的血液为5公升左右,换算后,血液流过主动脉的速度约每秒30公分及100毫米汞柱的血压,我们身体约60兆细胞得靠心脏打出的血液供给养分。
由于血管一直分岔四射,血流及压力当然也分散减弱,到了微血管的前端,流速已经降到仅仅每秒钟0.03公分及37毫米汞柱的血压。而这些微量的血流才是决定我们身体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手臂上的大血管压力!
为何只吃西药 无法根治高血压?
陈志明分析,目前全世界的降血压药物只有5种,西医所开的降血压处方,以它们的英文开头恰恰好区分为A、A-I、B、C、D,仔细了解这5种药物的药效及原理,便会清楚知道为何它们无法根治“高血压”,也就是无法“强化心脏”的理由。
这5种药物分别为A、A-I、B、C、D,代表意义如下:
A=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A-I=血管张力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sion Enzyme Inhibitor : ACE-I)
B=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Beta-Blocker : BB)
C=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
D=利尿剂(Diuretics : D)

最容易理解的D(利尿剂)强迫身体排除水分,使血液浓缩来降低血压。而剩下的A、A-I、B、C 这4种药物,都以抑制或阻断的方法使血管松脱、不收缩,或扩张血管,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从上所述,可以发现这些药物与“高血压”的根源——心脏求救,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药物能让血压暂时降低,但治标不治本。
自动调节的身体机能
心脏会保证替身体细胞供给恒定的血氧量。陈志明解释,当我们更了解身体以何种方式运作,也有助厘清“高血压”——心脏求救,所代表的重要意义。有两种方式,能使血压带动血液,供给全身:
一、增加血液中“水分”比例,使血压升高。
肾脏上方的肾上腺能分泌一种叫做“醛固酮”的物质,它会刺激肾脏多吸收一些盐分和水分(包括口渴喝水),血液中水分增加,血管的压力也就相对提高加强了。
二、“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
肾脏本身生产分泌出一种叫做“肾素”的酵素,专门分解制造“血管收缩素原”——从肝脏大量生产且在血管中到处流动的血管收缩素的半成品,我们一般称之为“二号血管收缩素”。
因此,为了身体细胞的正常运作,当心脏强度因故(心脏老化、受损等)而降低,必须以增加血液水分比例或小动脉收缩,维持血氧补充。
降血压药物做了什么?
目前全世界的降血压药物,其实都让人容易忽略心脏的求助讯号。陈志明以概括的方式,简述各种降血压药物的作用:
A,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关闭闸道,不让令小动脉收缩的“二号血管收缩素”进入,于是血管不但不收缩,反而会比平常还扩张一些。
A-I,血管张力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sion Enzyme Inhibitor : ACE-I)。从肾脏(及肺脏)就开始抑制,使制造“血管收缩素转化酶”的酵素不作用。
B,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Beta-Blocker : BB):截断交感神经讯号,使肾脏停止分泌肾素。
C,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原先设计用来对付癫痫症,后广泛使用于降血压。
D,利尿剂(Diuretics : D):强迫身体增加水分排出。
陈志明表示,我们可以想像,原本微弱的血压只要稍微减弱一点点,就会造成身体很大的缺失,因此细胞们会立即发出抗议的警讯。而西药却让这样的警讯“被减弱”或“被消失”,其实是很可怕的事,久了难说会造成什么更严重的后果。◇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9 03:31 , Processed in 1.202710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