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国家权益”近日发表报道,声称中国最新进口的苏-35战斗机,可能配上了一种能够严重威胁F-22战斗机的装备。 这一装备将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探测F-22,从而抵消其隐身优势。
“国家权益”报道称,苏-35出口中国时很可能配上了多阵面/双波段相控阵雷达 —— 这在舰艇使用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上较为常见,但在战斗机上还非常罕见。新雷达的出现,使得F-22通过隐身能力获得针对中国战斗机的优势被削弱,也使得苏-35可能在与F-15等战斗机的对阵中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这一打破常规的雷达,去年开始公开露面。它突破传统上战斗机雷达系统只有机头部分一个天线的限制,在机翼等位置安排了额外的天线收发组件,实现了多阵面布局,同时通过双波段技术极大的改善了探测力。 从俄罗斯方面公布的介绍图片来看,这一机翼雷达阵面被安装在了苏-35前缘襟翼位置,具有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征,工作在L波段。而苏-35机头主雷达则工作在X波段。因为苏-27发展来的苏-35整体尺寸很大,这一机翼天线阵面的尺寸也相当的庞大。 这一雷达的主要优点是:苏-35机翼上的新雷达采用L波段,比机头X波段雷达的探测距离要大,能够有效监控更远距离上的目标。但是机头X波段雷达探测精度优于L波段雷达,依然是战斗机的主雷达。机翼L波段雷达成为它的有力辅助手段,并且在侧面方向上有较好的效果。这样两者可以形成有利的互补,令苏-35的整体雷达探测能力再上一层楼。 同时,理论上相控阵天线阵面尺寸越大,收发组件越多,对探测距离、分辨精度有越好的作用。但是限于机体空间等因素,机头主雷达不可能无限增大,苏-35的机头雷达尺寸已经达到了合理范围的上限。在这一限制下,如果能够在离苏-35机头位置较远的位置上安排更多的天线组件,可以视为更大的一个天线阵面,从而在不大幅度增加机头空间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探测距离与精度。 早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雷达厂商就展示过用于歼-7、米格-21的三阵面雷达,但显然没有谁要花很大功夫去升级这样老旧的战斗机,苏-35是第一个使用类似布局雷达的新型战斗机。这一布局的雷达,与传统单一天线阵面雷达相比,获取的信息更为丰富,安全性高,抗干扰能力好,抗截获性能也更好。 这也是让美军担忧的核心原因,这样的雷达对于F-22之类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能力会有显著提高,有可能尽早捕捉到这类隐身战斗机,从而扭转战斗态势,争取尽早发射导弹击落敌机。
同时,在三代半、第四代战斗机上,无线电被动探测手段是极为重要的对敌定位措施,F-22、F-35都突出了其相控阵雷达、电子告警系统的整体电子战能力,其中被动探测是核心工作原理之一。而多面阵相控阵雷达将在这一作战模式中更为强大。这类战斗机需要这一手段的原因很简单:进入隐身空战时代后,战斗机飞行员都会尽可能保持在无线电静默状态,只打开数据链接受己方指挥平台发来的敌方信息,或者通过被动定位敌机无线电辐射源(例如雷达)的功能,隐蔽的判断对方位置。拥有大量收发组件的相控阵雷达在这一方面本身有着先天优势,而配合安装在机翼等较远位置上的阵面,将使得这一被动探测的天线基线尺寸显著增加,在使用三角法测算目标位置时,更为精确有效。
此外,中国空军的苏-35战斗机还可能配备了尾翼雷达天线阵面,这一阵面距离与头部主雷达天线更远、高度差更大,可以实现更为不同的探测效果。
这一先进雷达天线阵面布局方式,西方国家也曾经有过相关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成熟产品。例如下图中构思的战斗机机载多阵面雷达,反映了与苏-35战斗机新雷达类似的思路。
实际上,苏-35战斗机可能给中国空军带来的R77M改进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配备了非常先进的作战雷达。R77M导弹使用了一个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体制化上甚至比苏-35S配置的无源相控阵雷达还要先进一些。此外,它有个关键的设计要点:它使用机械扫描与电子扫描混合的方式,但只需要小角度偏转雷达波束时,使用电子扫描实现;当实现大角度偏转时,机械方式介入。
这一特点,解决了R77M导弹尺寸很小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侧向上效果有限的缺点 —— 只有战斗机那样大小的有源相控阵,才能较好的解决侧向效果问题,而且有部分新型战斗机依然采用机扫和电扫结合的方法。
当然,俄罗斯采用这一方式的导弹雷达,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其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还不如美国,体积和重量太大,需要以机械扫描来缓解天线太大的问题。此外R77M雷达天线的组件交错布局,被认为会对探测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但不能否认它依然比传统的平板缝隙天线要出色得多。
显然,中国空军的苏-35到底带来了哪些俄罗斯最先进技术,美国媒体相关报道有一定的猜测成分。但无可置疑的是,苏-35及其导弹武器,将是中国获得的俄罗斯目前最高水平的空战系统。 这将有力的支持中国空军自主研发的歼-20战斗机、歼-11战斗机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形成多层次的丰富配置,将对中国空军战斗力提高产生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