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法国西部的夏杭特省,在故乡学业告一段落之后,找到一份诉讼代理人家书记的工作。20岁时,对工作产生了厌倦,突然心血来潮,加入佣兵团到了非洲。四年之后因病不得不返回法国,谋得一份管马厩的差事,闲暇之余便开始写作,题材不外是军旅生涯的描绘,以及一些嘲讽时事的小说。后来因缘凑巧。当了《黑衣帮》作者保罗·费瓦的秘书,又在后者的报社当记者,结识了当时声名如日中天的大仲马。
当时的风气,新闻记者大多又是小说作家。加伯黎奥当时写了些历史小说,特别是讽刺小说,在文学圈里颇得了些名气,后来受了爱伦坡的影响,开始写作侦探小说,注重逻辑推理的原则。第一本侦探小说就是模仿爱伦坡的《莫格街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写的,可是并不成功。
他的成名作《勒沪菊命案》,1863年首次在《国家报》(Le Pays)刊载时,没引起什么注意;三年后再连载。大为轰动,使当时刊载的《太阳报》(Le Soleil)销量陡升。后来又陆续写了《欧希瓦命案》(Le Crime d’Oreival)、《一一三号档案》(Le Dossier No.113)、《乐寇先生》(Monsieur Lecoq),奠定了他法国侦探小说鼻祖的地位。
加伯黎奥作品中的逻辑推理原则来自爱伦坡,但是与作品首重纯逻辑与怪诞奇事的爱伦坡不同的,是他的写实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表观在对社会事实的描写,也表现在对当时司法系统及调查方式的种种描绘。在这一点之上,他的风格可说近于巴尔札克。
加伯黎奥对后来许多侦探大家的影响不能轻视,写《福尔摩斯探案》的柯南道尔,创造出“梅格雷探长”的奚孟农都是。纪德说他“的确是当今侦探文学之父”。
虽然文学事业一帆风顺,加伯黎奥却无福享受,他因为在非洲时期染的疾病,健康一直不佳,发病而死时才41岁。
他的作品共有21部小说,除了前面提过的之外,著名的尚有——
La Corde au cou 《颈上之绳》
L’Argent des autres 《他人之钱》
es Esclaves de Paris 《巴黎的奴隶》